来源:财经十一人

文 | 刘建中

“社会责任和短期商业利益可能发生冲突,但和长期商业利益是一致的”

判断一家公司的商业价值,可以看财务报告,并且思考其商业模式。

判断一家公司的社会价值,要看其ESG报告(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

公司的使命与愿景是什么?公司为社会做了什么?未来计划做什么?如何去做?是真心实意还是敷衍了事?

相比较自由度更高的CSR(社会责任报告),ESG有着基础框架和评判维度,上百个指标规定了企业必须披露的数据维度,以此为公司利益相关方补全一家公司的非财务视角。

评级机构会先根据公司的特征,选择相关的指标。然后根据ESG报告、问卷等信息来打分评级。ESG评价体系仍在发展中,几乎每年都有新变化。欧洲、美国、中国香港的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同一个公司,各个评级机构打分也可能大相径庭。

目前来看,ESG报告和评级在中国的落地之路,还在探索中成型。但如果能仔细阅读十个公司的ESG报告,也能大体把这些企业分成优良中差。见到陈龙之前,笔者读了三遍阿里巴巴的ESG报告。笔者认为,如果能实现自己的规划,那么阿里巴巴的评价是“优等”,100分里面应该有90分。

当然,心中也存有一些疑虑。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是否冲突?如何保障ESG的长期可持续性?带着这些疑虑,笔者采访了阿里巴巴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陈龙。

将可持续融入商业设计

《财经十一人》:阿里巴巴怎么看待社会责任?如果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发生冲突怎么办?

陈龙:阿里自诞生起,DNA中就包含着社会责任的元素。这源于我们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在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企业更能健康成长。阿里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竭尽所能,帮助缓解关键的社会挑战,从而实现自身、合作伙伴以及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和短期商业利益可能发生冲突,但和长期商业利益是一致的。我们的承诺是,做一家负责任的科技公司,让技术带着责任的温度。这意味着企业的命运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不可分离。

我们通过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商业设计,确保社会责任践行的长期性。

集约化、规模化的平台,本身就是一种节能提效。例如,我们在ESG报告中提及的云计算技术、公益宝贝、88碳账户、能耗宝等,都是“可持续融入商业设计”的体现。以云计算为例,与使用自建数据中心、IT机房相比,用户在中国使用阿里数据中心提供的云计算服务,能实现碳减排 85.5%。

《财经十一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阿里巴巴会做些什么?准备怎么做?

陈龙:环境恶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目前最大的挑战。阿里巴巴ESG有七个行动方向:修复绿色星球、支持员工发展、服务可持续的美好生活、助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包容与韧性、推动人人参与的公益和构建信任。

其中有两个与这些挑战直接相关:

  • 第一,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 第二,让弱势群体和相对欠发达地区共享技术红利,助力社会更加包容、更有韧性。其他方向的行动也有助于解决或缓解环境恶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们认为,如果要成体系、可持续地去应对挑战的话,需要建立三个支柱:

第一是要定义社会责任,因为一个公司不可能履行社会上的所有责任,因此需要对具体事项进行排序:企业有能力做什么、哪些更紧要等,这需要去从社会角度去看。

第二是用好科技。没有科技,就没有效率。如果只是单纯做一个样板工程,或者只停留在战略讨论的层面,实际上没有办法有效解决问题。

第三是建立参与者生态。阿里巴巴在去年的双碳报告里面用了一个词叫“参与者经济”,意思是只有考虑到各相关方的利益,激发各方参与,才能成体系、成规模地解决问题。

作为一个平台型公司,阿里巴巴相对的长处是聚合大家的力量、聚沙成塔。我们意识到,平台公司应该是践行ESG的一片优质土壤。

《财经十一人》:阿里巴巴ESG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阿里巴巴与公安部共同打造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6年间共发布5038条儿童失踪信息,联动社会各界,成功找回4960个孩子。找回每一个孩子的社会意义都无法估量。

第二,2021 年发起的“寻找远方的美好”,邀请全国超过1000 名设计师和高校设计专业学生成为“公益设计官”,共同为相对欠发达县域提供品牌设计方案。中国县域经济的产品品牌力弱,附加值低。而这些设计师结合当地文化和自然景观,提炼乡村文化标志,用设计的力量,让远方的消费者看到乡村产品的美。

您觉得阿里巴巴还有哪些成绩值得分享?

陈龙:其实还有挺多的。

清洁能源方面:2021年在中国企业可再生能源购买者中阿里巴巴排名第一。

资源效率方面:2022财年我们的数据中心年平均能源使用效率为1.247,为亚洲领先水平。

科技开放方面:连续多年蝉联中国企业开源活跃度、影响力第一。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1“科创中国”开源创新榜中,我们在科技公司中获奖最多。

数据安全和隐私方面:阿里云在2015年7月发起中国首个《数据保护倡议》,依据三条行动原则保护企业用户。“你的数据你拥有、你的数据你做主、你的数据有保障。”根据Gartner 2021年的评价,阿里云在安全项上获得最高分。

长期主义背后是制度保障

《财经十一人》:阿里巴巴的七大行动方向,被成为“七瓣花”。这个比喻很好,因为缺了任何一个花瓣都不完美。在这“七瓣花”中,我非常关心第一瓣花“修复绿色星球”中的碳排放问题。科学家计算,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2℃时,海平面将因冰川融化而升高46厘米至87厘米,危及沿海几亿人的生存。同时热浪、火灾、干旱、洪水等灾难也将随着气候变暖频繁发生,危及粮食生产和人类生存。除非迅速、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大约100亿吨,阿里提出15年减少碳排放15亿吨。这个目标让人印象深刻,但感觉难度很高。这个目标如何实现?

陈龙:阿里巴巴2022财年间(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总计有1325万吨的碳排放量。我们提出范围3+“15年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的目标,平摊到每年,是“1年1亿吨”的碳减排量,相比较1325万吨,是自身最大口径统计排放量的7.5倍,听起来似乎的确有点不现实。

但是,需要明确两点,平台可以成为减碳的连通器、放大器,同时,15年减碳15亿吨不是线性实现的。

对于自身,我们将通过提高能效、清洁能源转型以及抵消和消除的组合,来推进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大绿色生态,就是在自身运营和供应链之外,用平台的方式,通过助力消费者和企业,激发更大的社会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实现到2035年带动生态累计减碳15亿吨的目标。

目前,我们面向B端推出的产品“能耗宝”已经帮助约1700家企业进行节能减碳,面向C端的产品“88碳账户”用户达到2000万。我们相信,未来,阿里减碳的同路人会越来越多。

《财经十一人》:碳排放“范围3+”是新概念、新事物。测算方式和真实效果如何评价?

陈龙:评价必须经由社会认可,是科学、可衡量、透明的。但各种可能的范围3+场景的减碳计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易用的工具,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制定过程和衡量标准需具有权威性和透明性,不然就不具备真正的价值。阿里巴巴积极参与相关计量标准的推进,和专业机构共同研究相关针对不同场景的计量方法学,组建了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开展评审。

今年8月8日,在碳信托(Carbon Trust)的技术支持下,我们与中环联合认证中心联合发布了《范围3+减排:超越价值链的企业气候行动方法学》。该报告对于阿里巴巴2021年创新性提出的“范围3+”给出了明晰的概念、原则与方法,进一步确保范围3+减排量贡献的统一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同时开发了以开放共享为主要目标的OPEN C+计算引擎。该技术底层未来也将向社会开放,帮助更多生态伙伴科学计量和推进帮助减碳。

效果可能会在一年后才有所体现,我们也将聘用外部审核机构来对这一效果开展认证。

我们相信,合理准确的标准与合规的盘查审计,能够为阿里减碳的长期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财经十一人》:阿里是一个大型企业,组织复杂,整个集团包含了几十条业务产品线,在微观层面上如何协同作业?

陈龙:ESG工作模式其实涵盖了垂直的三层结构,确保ESG战略的稳定落地。

第一层是我们在董事会层面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领导决定ESG战略目标以及推进路径。

第二层是执行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从去年开始,每个月都有月度主题,围绕ESG核心发展方向,以及单月最核心的进展作结果同步,并且讨论和拟定整个ESG工作组的工作机制。

第三层的工作组。工作组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ESG策略部门,偏重执行和落地;二是每个业务单元各自的ESG工作组,工作组负责人往往由业务最核心的管理层担纲,这样配置是为了在业务设计中调度所有可能的资源将ESG融合进去。

我们的总裁月会上,汇报ESG方向的阶段性进程已经成为最常出现的话题之一。在过去一年中,CEO已经和我们有过十多次专门开会对焦规划和进展。

作者为《财经》产业研究中心总监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