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十一人

文 | 劉建中

“社會責任和短期商業利益可能發生衝突,但和長期商業利益是一致的”

判斷一家公司的商業價值,可以看財務報告,並且思考其商業模式。

判斷一家公司的社會價值,要看其ESG報告(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

公司的使命與願景是什麼?公司爲社會做了什麼?未來計劃做什麼?如何去做?是真心實意還是敷衍了事?

相比較自由度更高的CSR(社會責任報告),ESG有着基礎框架和評判維度,上百個指標規定了企業必須披露的數據維度,以此爲公司利益相關方補全一家公司的非財務視角。

評級機構會先根據公司的特徵,選擇相關的指標。然後根據ESG報告、問卷等信息來打分評級。ESG評價體系仍在發展中,幾乎每年都有新變化。歐洲、美國、中國香港的指標體系也不盡相同,同一個公司,各個評級機構打分也可能大相徑庭。

目前來看,ESG報告和評級在中國的落地之路,還在探索中成型。但如果能仔細閱讀十個公司的ESG報告,也能大體把這些企業分成優良中差。見到陳龍之前,筆者讀了三遍阿里巴巴的ESG報告。筆者認爲,如果能實現自己的規劃,那麼阿里巴巴的評價是“優等”,100分裏面應該有90分。

當然,心中也存有一些疑慮。社會責任與商業利益是否衝突?如何保障ESG的長期可持續性?帶着這些疑慮,筆者採訪了阿里巴巴可持續發展管理委員會主席陳龍。

將可持續融入商業設計

《財經十一人》:阿里巴巴怎麼看待社會責任?如果社會責任和商業利益發生衝突怎麼辦?

陳龍:阿里自誕生起,DNA中就包含着社會責任的元素。這源於我們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在承擔社會責任,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企業更能健康成長。阿里作爲社會的一員,應當竭盡所能,幫助緩解關鍵的社會挑戰,從而實現自身、合作伙伴以及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社會責任和短期商業利益可能發生衝突,但和長期商業利益是一致的。我們的承諾是,做一家負責任的科技公司,讓技術帶着責任的溫度。這意味着企業的命運和社會責任融爲一體,不可分離。

我們通過把可持續發展融入商業設計,確保社會責任踐行的長期性。

集約化、規模化的平臺,本身就是一種節能提效。例如,我們在ESG報告中提及的雲計算技術、公益寶貝、88碳賬戶、能耗寶等,都是“可持續融入商業設計”的體現。以雲計算爲例,與使用自建數據中心、IT機房相比,用戶在中國使用阿里數據中心提供的雲計算服務,能實現碳減排 85.5%。

《財經十一人》: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阿里巴巴會做些什麼?準備怎麼做?

陳龍:環境惡化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是目前最大的挑戰。阿里巴巴ESG有七個行動方向:修復綠色星球、支持員工發展、服務可持續的美好生活、助力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社會包容與韌性、推動人人蔘與的公益和構建信任。

其中有兩個與這些挑戰直接相關:

  • 第一,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 第二,讓弱勢羣體和相對欠發達地區共享技術紅利,助力社會更加包容、更有韌性。其他方向的行動也有助於解決或緩解環境惡化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

我們認爲,如果要成體系、可持續地去應對挑戰的話,需要建立三個支柱:

第一是要定義社會責任,因爲一個公司不可能履行社會上的所有責任,因此需要對具體事項進行排序:企業有能力做什麼、哪些更緊要等,這需要去從社會角度去看。

第二是用好科技。沒有科技,就沒有效率。如果只是單純做一個樣板工程,或者只停留在戰略討論的層面,實際上沒有辦法有效解決問題。

第三是建立參與者生態。阿里巴巴在去年的雙碳報告裏面用了一個詞叫“參與者經濟”,意思是隻有考慮到各相關方的利益,激發各方參與,才能成體系、成規模地解決問題。

作爲一個平臺型公司,阿里巴巴相對的長處是聚合大家的力量、聚沙成塔。我們意識到,平臺公司應該是踐行ESG的一片優質土壤。

《財經十一人》:阿里巴巴ESG中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阿里巴巴與公安部共同打造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臺“團圓系統”,6年間共發佈5038條兒童失蹤信息,聯動社會各界,成功找回4960個孩子。找回每一個孩子的社會意義都無法估量。

第二,2021 年發起的“尋找遠方的美好”,邀請全國超過1000 名設計師和高校設計專業學生成爲“公益設計官”,共同爲相對欠發達縣域提供品牌設計方案。中國縣域經濟的產品品牌力弱,附加值低。而這些設計師結合當地文化和自然景觀,提煉鄉村文化標誌,用設計的力量,讓遠方的消費者看到鄉村產品的美。

您覺得阿里巴巴還有哪些成績值得分享?

陳龍:其實還有挺多的。

清潔能源方面:2021年在中國企業可再生能源購買者中阿里巴巴排名第一。

資源效率方面:2022財年我們的數據中心年平均能源使用效率爲1.247,爲亞洲領先水平。

科技開放方面:連續多年蟬聯中國企業開源活躍度、影響力第一。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21“科創中國”開源創新榜中,我們在科技公司中獲獎最多。

數據安全和隱私方面:阿里雲在2015年7月發起中國首個《數據保護倡議》,依據三條行動原則保護企業用戶。“你的數據你擁有、你的數據你做主、你的數據有保障。”根據Gartner 2021年的評價,阿里雲在安全項上獲得最高分。

長期主義背後是制度保障

《財經十一人》:阿里巴巴的七大行動方向,被成爲“七瓣花”。這個比喻很好,因爲缺了任何一個花瓣都不完美。在這“七瓣花”中,我非常關心第一瓣花“修復綠色星球”中的碳排放問題。科學家計算,當地球平均氣溫上升2℃時,海平面將因冰川融化而升高46釐米至87釐米,危及沿海幾億人的生存。同時熱浪、火災、乾旱、洪水等災難也將隨着氣候變暖頻繁發生,危及糧食生產和人類生存。除非迅速、大規模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中國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大約100億噸,阿里提出15年減少碳排放15億噸。這個目標讓人印象深刻,但感覺難度很高。這個目標如何實現?

陳龍:阿里巴巴2022財年間(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總計有1325萬噸的碳排放量。我們提出範圍3+“15年帶動生態減碳15億噸”的目標,平攤到每年,是“1年1億噸”的碳減排量,相比較1325萬噸,是自身最大口徑統計排放量的7.5倍,聽起來似乎的確有點不現實。

但是,需要明確兩點,平臺可以成爲減碳的連通器、放大器,同時,15年減碳15億噸不是線性實現的。

對於自身,我們將通過提高能效、清潔能源轉型以及抵消和消除的組合,來推進目標的實現。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做大綠色生態,就是在自身運營和供應鏈之外,用平臺的方式,通過助力消費者和企業,激發更大的社會參與。通過這種方式,最終實現到2035年帶動生態累計減碳15億噸的目標。

目前,我們面向B端推出的產品“能耗寶”已經幫助約1700家企業進行節能減碳,面向C端的產品“88碳賬戶”用戶達到2000萬。我們相信,未來,阿里減碳的同路人會越來越多。

《財經十一人》:碳排放“範圍3+”是新概念、新事物。測算方式和真實效果如何評價?

陳龍:評價必須經由社會認可,是科學、可衡量、透明的。但各種可能的範圍3+場景的減碳計量,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易用的工具,這是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

制定過程和衡量標準需具有權威性和透明性,不然就不具備真正的價值。阿里巴巴積極參與相關計量標準的推進,和專業機構共同研究相關針對不同場景的計量方法學,組建了獨立的專家委員會開展評審。

今年8月8日,在碳信託(Carbon Trust)的技術支持下,我們與中環聯合認證中心聯合發佈了《範圍3+減排:超越價值鏈的企業氣候行動方法學》。該報告對於阿里巴巴2021年創新性提出的“範圍3+”給出了明晰的概念、原則與方法,進一步確保範圍3+減排量貢獻的統一性、準確性和合理性。

同時開發了以開放共享爲主要目標的OPEN C+計算引擎。該技術底層未來也將向社會開放,幫助更多生態夥伴科學計量和推進幫助減碳。

效果可能會在一年後纔有所體現,我們也將聘用外部審覈機構來對這一效果開展認證。

我們相信,合理準確的標準與合規的盤查審計,能夠爲阿里減碳的長期性奠定堅實的基礎。

《財經十一人》:阿里是一個大型企業,組織複雜,整個集團包含了幾十條業務產品線,在微觀層面上如何協同作業?

陳龍:ESG工作模式其實涵蓋了垂直的三層結構,確保ESG戰略的穩定落地。

第一層是我們在董事會層面成立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領導決定ESG戰略目標以及推進路徑。

第二層是執行層面的可持續發展管理委員會,從去年開始,每個月都有月度主題,圍繞ESG核心發展方向,以及單月最核心的進展作結果同步,並且討論和擬定整個ESG工作組的工作機制。

第三層的工作組。工作組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ESG策略部門,偏重執行和落地;二是每個業務單元各自的ESG工作組,工作組負責人往往由業務最核心的管理層擔綱,這樣配置是爲了在業務設計中調度所有可能的資源將ESG融合進去。

我們的總裁月會上,彙報ESG方向的階段性進程已經成爲最常出現的話題之一。在過去一年中,CEO已經和我們有過十多次專門開會對焦規劃和進展。

作者爲《財經》產業研究中心總監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