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健康,是伴隨普惠金融發展而來的概念。金融健康客觀反映出企業、家庭、個人的財務收支管理水平、風險抵禦能力及未來發展所需的財務資源儲備情況。9月15日,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舉辦“金融機構賦能小微,提升金融健康發展的市場實踐與探索”線上研討會,從分享業內在“小微金融+經營賦能”方向的實踐探索入手,與學界業界共同探討金融機構如何有效賦能小微主體的金融健康,探討小微企業健康發展路徑。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程瑞介紹,“小微企業主整體經營與金融健康密切相關:小微主體的經營健康是基礎,而金融健康則是保障。小微健康發展生態需要經營與金融健康雙賦能。”

“金融機構關注客戶的金融健康,不僅是機構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實現社會價值的體現,更能在一定時間內提升商業價值;將業務融入客戶金融健康,相應金融機構的投資收益將最高提升5倍。”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曽戀雲表示。

小微經營韌性微弱,金融服務商應將小微金融健康納入商業模式

我國小微羣體的數量達1.43億。今年國內外形勢複雜,小微企業作爲微弱經濟體,其生存及經營環境也面臨考驗。近期,平安普惠針對其2,072個小微企業樣本進行的調研結果顯示,小微客戶在使用線上、線下賦能工具後分別有64%、57%的企業實現盈利;小微普遍在金融和經營上存在多重需求,包括線上經營、創業輔導及貸款知識等。也就是說,要形成小微健康發展生態,金融企業在金融銷售、提供金融產品服務的同時,也要關注小微羣體的的金融素養、金融健康以及經營健康。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的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金融機構投資於客戶金融福祉不一定是長期項目,當機構可以更好地幫助客戶管理開支、儲蓄,客戶也會更好地管理債務、按時規劃貸款,效果在1年內就會非常明顯的體現出來。“雖然金融健康是從客戶脆弱性發展而來的一個研究領域,實際也與金融服務供應商的韌性、商業發展和效益,以及金融穩定和社會經濟安全網的建設有着密切的聯繫,金融機構需要關注並融入客戶金融健康結果的商業模式。”曽戀雲說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長張承惠表示:“小微企業的金融健康對於金融系統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的穩定性都有重要意義。同時,中小金融機構在服務小微客戶時利用金融科技等手段進行賦能,對於經營主體既有反向約束又有正向激勵的作用。”。

“金融+經營”雙賦能,促小微金融健康生態正循環

近年來,小微企業在疫情等不確定因素的衝擊下,生存境遇受到衝擊,如果能通過機制與技術的革新被賦能,提升財務韌性,則有利於小微企業的穩定與發展,更好地承擔穩定就業與民生的重擔,甚至綻放出活躍的創新力。

此次平安普惠2,072個小微樣本調研結果顯示,小微企業主並非“數字化白戶”,觸網率高且求知慾強:75%的小微企業主使用過線上購銷平臺,43%願意嘗試新的購銷平臺;92%對營銷推廣、線上經營等在線課程感興趣。

調研發現,使用過金融機構O2O賦能工具的小微企業,其經營健康和債務表現更佳。使用過數字化經營賦能工具“陸慧融生意通”的小微客戶中,64%實現了盈利,25%無負債,僅11%債務超出了還款能力,經營健康度顯著高於非生意通用戶;受到過線下諮詢顧問賦能的小微客戶中,有57%實現盈利。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認爲,金融機構對小微羣體的賦能已不僅侷限於單一性貸款支持。在實體經濟日漸復甦、營商環境逐漸向好的大趨勢下,經營與金融健康雙賦能的方式,將爲小微羣體的健康發展提供正循環生態。

未來,機構可通過提供行業社交服務、數字化營銷推廣、貸款知識課程、金融反詐教育等綜合性增值服務,幫助小微企業主拓展生意人脈、擴大經營規模,從而打造健康的小微發展生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