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輕人要靠自己創造,需要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獨立精神。

編者按 近幾年,疫情不僅衝擊了全球經濟政治,也影響到了我們每個人。國際環境越發複雜,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各種聲音此起彼伏。時代財經聯合新週刊硬核讀書會,攜手推出深度訪談欄目《銳見》,圍繞經濟發展和個人關切,與學者對話,傳達他們的理性和智慧之聲。

“FIRE”,一個在年輕人之間流行的新詞。FIRE全稱是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翻譯過來就是財務自由、提早退休。

饒然有趣的是,FIRE作爲一個單詞,還有辭退的意思。某種程度上,對於年輕人來說,實現財務自由似乎並不需要家財萬貫,只是需要辭職的勇氣和降低自己對物質的慾望,比如,離開大城市,回老家或搬到鄉下。

爲何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

或許是不想被各種世俗的願望,例如買房,裹挾得停不下來;又或許工作把人的精力、熱忱、多樣性都被榨乾,就連曬陽光的機會都沒有……在這個不確定性增大的當下,有些年輕人對生活感到迷茫和不安。

這些情緒背後的底層原因是什麼?怎麼看待這些年輕人的迷茫?應該如何對待買房買車的世俗標準?年輕人求安穩是否與從小的富足環境有關?

近日,時代財經帶着這些年輕人關心的話題專訪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

68歲的梁永安是一位“網紅教授”,也是年輕人爭相追捧的情感導師,並於今年6月出版《梁永安:閱讀、遊歷與愛情》。

在專訪中,梁永安對時代財經表示,誠然,當下世界處於不確定性中,年輕人的迷茫是可以理解的。但回溯歷史,年輕人都是在不確定性甚至低迷的時期成長起來的。

在梁永安看來,年輕人要有大歷史觀,不能只看到波濤洶湧,看不見大河奔流入海,看不到大方向。年輕人若只會帶着灰暗的情緒抱怨,後面趕上大發展時期就會失去自己的社會價值。

梁永安進一步指出,當代年輕人的迷茫與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有關,社會從過去鄉土的熟人社會進化到陌生人社會,人與人的連接、彼此的支持並無建立起來。在此背景下,當代年輕人的使命是構建新的思維方式、行爲方式、價值觀,特別是建立人與人之間新的連接方式。

“要這種建立新的思維方式、新的連接是需要人們去探索與實踐的,需要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獨立精神。”在梁永安看來,買房買車等世俗標準可能是過去農業社會積累下來的、陳陳相因的範式,人一旦迎合那些標準,資源就被耗盡,難以探索其他可能性。

梁永安談到,社會不斷湧現出很多新的需求、新的矛盾、新的問題。因此,年輕人如果找工作追求安穩、安逸,或是父母對孩子過分保護、讓其“啃老”,都是不可取的。

“不必過度努力”是不可取的

時代財經:你怎麼看當下有些年輕人感到迷茫?

梁永安:這挺正常的,每一代人都是這樣過來的,都要經歷不確定的時期。

當下年輕人生活的歷史跨度比較短,像我們這一代,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後來改革開放,每個時期都面臨鉅變,經歷很不一樣的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類進入了第一次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不久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又是人類經濟發展的高速時期。每一次不確定的動盪時期,後面都會進入大發展時期。

在不確定的時代,一些關於人性與社會的複雜性都會呈現出來。所以,我認爲,當下的不確定使得這一代年輕人獲得了自己精神的拓展,這是青年人修煉成長最好的時代,是認識世界、認識社會最好的時代。

年輕人過分注重當下的焦慮,其最主要的任務應是爲下一個大建設、開創性的大繁榮時期做好準備,即繁榮時代到來之前,你是什麼角色?有什麼價值?準備了什麼能力?

我擔心年輕人如果沒有這麼一個大歷史觀,只會帶着灰暗的情緒,抱怨、內卷,後面趕上大發展時期就會失去了力量,失去自己的社會價值。

時代財經:是否有點像過去儒家提倡“窮則獨善其身”?

梁永安:那倒不一樣。過去農業社會是一個重複的社會,現代社會是一個不斷更新的社會,更需要人擁有一定的精神厚度以及內在的成長力。

未來是個創新的時代,不像農業社會世世代代都過着春種秋收的日子。年輕人未來要打開的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世界,是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世界。

時代財經:這個不確定的時代可能會持續多長?

梁永安:全球化過程中有很多利益需要調整,國際處在試探性、衝突性較強的時期,但不會太長。因爲在這個過程中,各個主要經濟體都會受損,必然要儘快尋求新的共存之道。

中國屬於後發展的國家,影響力逐漸在擴大,GDP的增長速度快,全世界都要適應這個事情。我估計這個不確定的時期大概會持續10~15年左右,過後正好是這一代年輕人進入建設期,基本格局穩定下來的時候。

如果你在抱怨中度過了寶貴的10年、15年,你的人生就被動了,蒼老了,會被歷史甩到後面去。

時代財經:所以你覺得“不要過度努力”這樣的言論是不太可取的?

梁永安:對,就像過峽谷和險灘,如果你只看到波濤洶湧,看不見大河奔流入海,看不到大方向,你就變得狹窄了,情緒、精神就缺乏熱能量,缺乏熱力,缺乏陽光。

建立新的情感連接是當代年輕人的使命

時代財經:不僅是年輕人,中年人的無力感也特別強,最近,搜狐創始人張朝陽在直播中給年輕人建議,“不要過度努力,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就算你努力了,也不一定能行,不一定有機會,這反而會對你的身心造成傷害。”

梁永安:很大部分中年人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改革開放44年來,中國擁有全世界最龐大、最完整的工業,都是那一代人建設出來的。

那一代人既有農民對土地的樸實情感,又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工業化時代需要學習很多知識和技術,不管是高鐵、高速公路,還是大型工程建設,具體到每一個產業、每一項科學都需要學習。

我覺得那一代人“佛系”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應該歇一歇了。他們的付出是巨大的,歷史書寫那一代人時也是無限尊敬的,他們完成了應該完成的使命。他們“佛系”是因爲內心深處已經走完了一段創業路程,面對後代問心無愧。

現在的年輕人卻沒有理由佛系,還沒有把這一代人應該做的事做出來。他們要做的不是前一代人那樣的工業建設,而是更重要的文化與精神方面的建設,比如新的思維方式、行爲方式、價值觀、遊戲規則種種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新的情感連接建設。我們從農業社會的血緣與鄉土情感應該怎麼走向陌生人社會的社會情感?現在年輕人過得很焦慮,是因爲孤獨。人們的生活慢慢穩定下來,但精神領域裏人和人之間怎麼重新連接起來,這是全球的大問題。

在城市裏、在巨大的流動性面前,人和人之間要有一種新的情感基礎,一種互相的憐憫與共情,現在這方面還是很欠缺。這一代人的建設任務比前一代還要難,因爲這種建設是無形的,是文明維度上的,要去重新創造的。

時代財經:爲什麼說情感連接的重建非常重要?

梁永安:中國人的情感在文化上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脈絡,我們從5000年前就是成規模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養育的中國人文化品質底線是性善論。這就是爲什麼孔孟講的都是仁義道德,表達了中國農業民族最根本的情感,是非常樸素的仁愛精神。

但以前的仁愛大多存在於家族裏、鄉土裏、熟人社會里。英國麥克法蘭《現代世界的誕生》這本書裏面講道,中國社會就是個互相嵌入的緊密社會,彼此是親緣或鄉土關係。但現在我們要實現的轉型是一個陌生人社會,是大尺度、大空間的社會。人們背井離鄉以後,陌生人之間如何建立起一種溫暖的情感關聯,這是最難的。

在新的經濟社會里,利益是相互共生的。在大規模的陌生社會里面,相互之間在有序的規則裏形成生活的安全性、穩定性、基於平等基礎上的命運互聯性,這麼一種全民的社會情感,要經過好幾代人才能積澱下來。一旦這種社會情感建立,就不會再有“老人跌倒了不敢扶”這一類可怕的現象。

我覺得,如果95後、00後這一代人,到了七八十歲時,回頭看自己這代人給社會建設出或者初步建設出一種新型社會情感,那就算是已經很了不起了。

年輕人要勇於探索屬於自己的路

時代財經:梁老師說不同於農業社會,現代人生活是陌生人社會,這是年輕人感到壓抑、苦悶的原因嗎?

梁永安:現在年輕人的父母一輩是農業社會的最後一代,他們儘管完成了工業化,但他們是用農民精神去開創,進行工業化建設。他們喫苦耐勞,對子女無限地付出,生活上追求買房安居等,類似“三十畝地一頭牛”的升級版。

他們通過自己的文化模子養育下一代,年輕人既吸收了新的觀念,但內核精神還是繼承了父母的文化,所以矛盾性特別強。潛意識、深層意識這樣想,腦子裏又是那樣想,所以現代年輕人很艱難,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是一個戰場,都是自我對立的戰場,就像莎士比亞筆下哈姆雷特困境。

這一代人不能僅通過看書、思考改變自身的困境,要去行動,要在實踐中真正體會怎麼生活?自己適合在這個世界上做什麼事?

行動是第一重要的,因爲社會經驗不像農業社會時可以互相傳遞,有參照系,比如哪個人刻苦學習考科舉,如何行孝道等等。現在年輕人要靠自己創造,需要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獨立精神。

年輕人要去做一點別人沒做過的事,或者別人做了,但沒做好的事情。我還是特別提倡現在年輕人“行萬里路,要給這個世界做點事”的精神。但是,這要付出很多,首當其衝的是生活就要脫離模塊化,不要想着又要去做新的事情,又要買大房子,又要開車。世俗的標準一旦壓在頭上,你就動彈不得,資源都被消耗掉,不能去探索了。

你所追求的東西歸根到底最後是否會給你帶來幸福,還是隻有快樂?我覺得一定要把快樂和幸福區分清楚——快樂是一種獲得感,但幸福是生命的投入。比如爬黃山,如果坐纜車上去,在山上看到這麼漂亮的風景,那是快樂的。如果你一步一步爬上去,爬了兩天,回頭一看那才叫幸福。因爲看到自己力量和汗水,看到自己的生命一點點地展開。

所以對當代青年來說,最關鍵的是行動力。缺乏行動力就一定要搞清楚,你是在追求快樂、還是幸福。如果追求幸福,你會感到內心深處源源不斷的溫馨。

時代財經:就是說,年輕人並不一定是要買房買車,而是要找的屬於自己的幸福?

梁永安:是的,我覺得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林中的小路》就寫得很好,每個年輕人都應該把它背下來。

大意是說,樹林裏分出兩條路,一條人人在走,很熱鬧開滿鮮花,另外一條很偏僻很崎嶇,而且沒有鮮花,但最後還是選了那條小路。即便知道一旦選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但還是走了那條路。

如果每個人走自己的路,這個世界的路是不是就變寬了?像米蘭·昆德拉寫的《生活在別處》,像安德烈·紀德寫的《窄門》,凱倫·布里克森寫的《走出非洲》等,這都是真正的現代精神,也顯現了現代的生命價值。

這個社會需要有原創的人,因爲出現很多新的需求、矛盾和問題。人類社會在未來需要想象力,需要科學知識和實踐的力量,需要新局面。

一個人只有自己探索的時候,纔是有價值的,互相之間有價值纔會互相尊重,互相推動。如果不想通這一點,將來很多人可能活到了40來歲,就變成精神老人。

獨生子女這一代的苦在後頭

時代財經:當下一個現象是年輕人更趨向於穩定,找工作比較挑剔。怎麼看待年輕人求穩定?

梁永安:年輕人求安穩是很正常的。因爲雖然很多人從小生活在城市裏,但我們城市化的時間比較短,我們的文化基因還是農業文明,祈求風調雨順是根深蒂固的。

農業就是希望一切都可以預期,沒有蝗災、水災、火災、瘟疫,那就是最好的生活。不像商業文明習慣了動盪,在不定性裏面尋求利益。

年輕人儘管從小生長在城市裏,但是精神深處還是“農民”。儘管他們希望生活充滿新鮮感和活躍的探索創新,但看到風浪就想到迴避。他們心有不甘,但形勢比人強,因此更加偏好穩定、風平浪靜。

時代財經:有的年輕人覺得工作太消耗,寧願找一個穩定的工作,使得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悠閒、去攝影。

梁永安:這也只是自我安慰。真正去上那種穩定的班,習慣了那個節奏,還想保持業餘時間去攝影、去畫畫,也是很難做到的。

因爲這兩件事性質不一樣,要轉換狀態。上班時在體制裏一絲不苟,下班了去聊文化、去流浪、在路上。我見過很多人原來也這麼想,最後也就過得越來越平庸。

時代財經:這一代年輕人他們追求安穩,是否也跟從小比較富足的環境有關?

梁永安:就像前面所說,人一輩子既要度過一個不確定的週期,又要度過一個建設週期。現在的年輕人成長時候遇上了改革開放44年的和平時期,再加上獨生子女這一代,父母都不願意讓孩子喫自己受過的苦。

他們在獨生子女文化裏被呵護長大,但實際上,他們的能力並沒有被培育起來。這一代人的苦是被放在後面的,將來要獨立成家立業或者工作,所要經受的考驗一個也逃不掉。現在一下子來到社會,覺得很苦,過去的人十一二歲就經受的砍柴、餵豬的磨難,現在都沒有了,都是在單純在學習。

他們被一路保護着過來,但這不等於將來不受苦。社會競爭形形色色,受不了就特別想要穩定的工作。

父母要思考應該怎麼讓孩子“啃老”

時代財經:現在“啃老”現象蠻多的,是父母教育方法出現的問題,沒有把“苦”給孩子前置嗎?

梁永安:是的,父母把子女保護得很好,將來會更加不放心。父母這一代艱苦奮鬥、很能喫苦,韌性很強,但優良品質沒有傳遞下去。將來孩子面臨世界、生存、生命的各種難題時,自我支撐的能力、成長力是很差的。如果是消費型的啃老,什麼事情都想依靠父母,這種孩子將來就是“蠶寶寶”,要有一個大大的“繭”來保護自己。

還有一種“啃老”是不一樣,父母爲了孩子的未來給他做投資,讓時間要素賦予他特別的品質。我在韓國見到一位父親,他沒讓兒子去上正規的學校,小學時把他送到英國,中學時把他送到中國,讓他在跨文化的環境中成長。大學時,又把孩子接回到韓國,大學畢業又把他送到美國,讓他去不停在海洋上遠航。

父母花了不少錢,孩子在外面也勤工儉學,這樣教育下的孩子真的不一樣。父母要給孩子推一把,因爲代際關係不光是給他衣食保護,還要思考什麼樣的愛才是更深沉的愛。

有的孩子有點自己想法,但父母往往就說不要,危險、不確定、將來可能要喫苦云云。孩子本來只有50%的勇氣,被父母這麼一說變得只有20%了,行動力也沒有了。如果父母能夠鼓勵一下,支持他闖幾年,孩子本來只有50%的勇氣,一下子漲到80~90%,行動力就來了。

現在的父母是農業社會成長的,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將來不必有什麼大出息,也不必建功立業,把一生過得平平安安就挺好。父母之心也是善良溫暖的,但面對未來,孩子在不斷創新的社會中,不斷走向新的變化。

他的未來是不斷被打開的,不能讓孩子只能站在一邊看、沒有能力去參與。別人過得生龍活虎,你的孩子卻沒什麼作爲,將來你的心裏還是會放不下。

時代財經:你的這番話對陷入“雞娃”焦慮的家長也有特別大的啓發。

梁永安:父母保護着孩子,但不要做孩子的“老母雞”。一種鷹在懸崖上築巢,小鷹破殼而出以後,懸崖上沒有下去的路。小鷹一直在懸崖上面也不可能,它一定要早點離開,上千米的懸崖,父母硬是讓小鷹跳。

因爲如果它現在不跳,長大了跳就死了。小時候小鷹的身體輕,絨毛有浮力,跳起來有很大的生存幾率。如果小鷹站在懸崖不敢跳,父母也只能催促往下跳,最後有的落到峽谷裏,有的摔死,但是大部分都活着,這就是進化。父母要有這種眼光,爲了孩子未來能夠飛翔,讓他走出這一步。(時代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