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在《95後青年說》中,來自中國、德國、古巴的年輕人又找到了共同話題——寵物。這屆年輕人定義人生贏家有一個新標準——“有錢有閒,貓狗雙全”。

在中國期間,德國姑娘伊莎貝爾(lsabell Perner)收養了一條流浪狗,“它是百分百中國血統,但只聽得懂德語,因爲是我爸爸帶大的”。

古巴小夥兒王少聰(Wilson)曾經自己給狗做玩具、做衣服,帶它去沙灘、去公園,“因爲狗狗喜歡”。

《2021年中國寵物經濟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寵物經濟產業規模達2953億元,同比增長33.5%。受訪者中超七成有過飼養寵物的經歷,其中,65.6%養狗,40.6%養貓。77.7%的受訪者將寵物視爲情感寄託。

“我已經說過100萬次了,它就是家庭成員!”

在王少聰看來,年輕人之所以越來越喜歡養寵物,是因爲寵物能幫助自己減輕工作、學習帶來的壓力,“當你放學、下班,回到家和狗狗一起玩耍,會放鬆不少”。而且在大城市,很多年輕人是獨自居住,很長一段時間見不到家人,這時候,寵物就承擔了家人陪伴的功能。

“寵物的陪伴真的很重要,我已經說過100萬次了,它就是家庭成員!你給狗狗的愛,它會回饋同樣的愛,這是很神奇的感覺。愛,是養寵物的主要原因。”伊莎貝爾說。

2021年一部講述寵物與人密不可分關係的紀錄片《離不開你》,豆瓣評分9.0,網友評價“從第一集哭到第六集”。片中,熊姥爺面對重病的愛犬“毛熊”,選擇爲它安樂死;小臧尋找飼養多年的愛貓“拉菲”無果,慢慢釋懷與放下;姬阿姨將家裏“打洞”,就爲了方便流浪貓狗進出房間;還有穿梭在不同城市中的寵物殯葬師與寵物偵探師……無論我們與寵物之間發生了什麼,生老病死終將到來,寵物教會我們的始終是愛。

在年輕人聚集的問答社區知乎上,有近2000萬用戶關注寵物相關話題,每天有上百萬年輕人蔘與寵物相關的討論。爲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喜歡養寵物?網友分享的一些小故事也許就是答案。

自稱“寵物鹽究員”的網友“八隻包子”,講了自己凌晨4點從醫院急診室回到家時的經歷,“這團毛茸茸的小身影就擋在玄關,攔住了你邁進屋子裏的必經之路,用不緊不慢的步子向你走來,溫柔緩慢地拱了拱你剛輸完液、還貼着紗布的手背”。

心理學研究證實,寵物確實可以減少孤獨感。2019年一項研究調查了1160名獨居老人,其中12.5%的老人養貓,5.4%的老人養狗,結果發現,養寵物的人比不養寵物的人更少受到社會孤立。事實上,寵物已經成爲一種輔助心理治療的方法,當我們面對孤獨、抑鬱、焦慮或者其他不良情緒時,“毛孩子”的撫摸或擁抱,就能減輕痛苦。

年輕人捨得爲寵物購買好的、貴的

伊莎貝爾說,在德國,如果你想養一條狗,只有兩種官方途徑去實現,要麼在寵物店,要麼在救助站。“爲了獲得一個寵物,你必須證明自己有足夠的金錢和足夠的空間去飼養它,而且要把這些情況都寫在紙面上。必須對它負責,寵物更像是家庭成員,而不僅僅是一個動物。”伊莎貝爾說,如果遺棄寵物,可能會因爲“遺棄罪”被處以9萬歐元的罰款。

王少聰說,在古巴,關於動物的法律和德國有一些不同,飼養寵物不需要支付很多錢,但要保證善待它們。

毫無疑問,寵物經濟在中國正蓬勃發展。《2020中國寵物消費趨勢報告》顯示,目前線上寵物市場整體以85後、90後年輕消費羣體偏多,佔據了40.3%的份額;其次爲95後,佔據了23.6%的份額。簡而言之,對年輕消費羣體來說,寵物充當滿足陪伴、交流、自我展示,以及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的角色。在寵物消費上,他們捨得購買好的、貴的。

而且,寵物經濟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包括飲食、清潔、醫療、託管、殯葬……幾乎涵蓋了寵物一生各個階段的所有需求。

在節目中,伊莎貝爾帶着寵物狗“福寶”來到一家“寵物酒店”。這家專爲寵物服務的“酒店”,所有房間都是獨立的,且配備智能安防系統,更有“陪伴式寄養”。店長介紹,狗狗“入住”後,每天會有人陪它們玩耍,它們也可以在院子裏遊戲、社交。

“我的福寶有點內向怎麼辦?”伊莎貝爾拋出了更苛刻的問題。店長胸有成竹:“我們可以每天安排和它同體積大小、性格比較溫順有親和力的狗狗與它互動,這樣它不會覺得無聊,對它的社會化也將起到很好的作用。”嗯,聽上去比人類酒店的服務還要周到。

今年春節期間,寵物經濟和年一樣紅火。在電商平臺,“貓肥家潤”等寵物主題的新式春聯、窗花等,銷量好的店鋪,一家就能輕鬆賣出“10萬+”件。去“貓咖”“狗咖”,以及新晉網紅“鴨咖”“羊駝咖”等寵物主題的飲品店,也成了年輕人的假期娛樂消費之一。

伊莎貝爾在成都去過“狗咖”,這是她在德國從未見過的。身處一屋子的狗狗之間,她頓時萌生了以後回德國也要開一家的想法,“That would be amazing(太讓人驚喜了)!”

一個全球關注的“大象旅行團”

城市中的年輕人要“觸摸”到動物,只有家裏的寵物或者動物園中的動物,而更多的動物,它們生活在廣袤的大自然。愛護動物,並不僅僅是家中的寵物。

2021年春天,雲南的一羣亞洲象組成“逛喫逛喫團”,從原棲息地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路北遷,一時間成爲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焦點。伊莎貝爾也關注到了這個新聞:“我看到村裏的人都在照顧大象,等着它們離開,不會做任何其他事情,也不會打擾它們。這太有愛了!”

自稱“動物行爲學愛好者”的知乎網友王豆皮,對大象北遷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象羣未必是迷路了,很可能是因爲一路上都沒找到合適的棲息地,所以纔會越走越遠。而這支北上的象羣,通過“逛喫”活動,一路採食沿途的野生植被、農作物和居民倉儲,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尋找棲息地的成本,進而“肆無忌憚”地越走越遠。

動物的“肆無忌憚”,背後是人類的“縱容”。數據顯示,經過30多年的保護,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羣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93頭髮展到目前約300頭。2020年,普洱市野生動物肇事公衆責任保險,爲亞洲象肇事理賠了1604.6萬元。

2021年10月,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5個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人們對野生動植物一直充滿了好奇,動物類紀錄片一直是紀錄片的熱門品類。即便不是紀錄片愛好者,你也一定聽過那句熟悉的“春天到了,萬物復甦,大草原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對80後90後來說,《動物世界》堪稱童年共同記憶。近兩年來,《野外生存實錄: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殺害買賣:帶你走進犀牛角之戰》《熊貓故事》等紀錄片,也從不同側面講述了動物的故事。

講動物,歸根到底講的是人與動物。

紀錄片《一路“象”北》跟蹤記錄了那個“大象旅行團”每天的生活。其中一個在深夜發生的緊急事件:一輛汽車在深夜與象羣正面遭遇,僅僅相隔三四米,下車的人羣才與象羣“打了照面”,雙方互相嚇了一跳,紛紛掉頭後撤……

人與自然的關係,本就該是如此平等而有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