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月倫 來源:界面新聞

“主辦方非常狡猾,爲了篩選出對行業真正有信心的人,把最爲重磅的儲能資本專場放在了最後一天”。主持人半開玩笑地說。

9月9日,是爲期三天的中國國際儲能大會的最後一天,仍有三場分論壇將在當天下午舉行,儲能資本分論是其中之一,容納百人的會場內依然座無虛席。分論壇後半程,不少中途加入的觀衆只能站着聽完會議。

由於觀衆在互動環節不斷向嘉賓拋出新問題,原定五點半結束的論壇拖延了半小時才散場,總時長接近五個小時。

參與分論壇演講的八位嘉賓來自投資、證券和電力等不同行業。當他們走下講臺時,均被十多位觀衆圍住,要求交換聯繫方式。主持人提議面對面建微信羣后,瞬間突破了100人的上限。

“最後一天人氣還這麼旺,可見儲能行業的景氣程度。”本場論壇的主持人楚攀,是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電力設計研究院的儲能技術中心主任,在儲能領域已經有着11年的從業經歷。

楚攀還有另一項衡量行業景氣度的指標:清華大學畢業生在行業內的密度。楚攀注意到,最近兩年的儲能行業,有着清華背景的從業者越來越多。

分論壇的演講嘉賓馮琢絡便是其中之一。他2005年進入清華大學,獲得應用物理學學士學位,此後赴斯坦福大學深造,獲應用物理學博士學位。

在以合夥人的身份成立穗和資本之前,馮琢絡先後在央企華潤電力集團從事戰略研究,以及頭部私募基金擔任投資總監,多年從事光伏、電池和儲能領域的股權投資和項目併購。

“在今年各行業都感受到寒意的時候,儲能大會還有如此高的熱度很難得”,馮琢絡發言時感嘆。

他告訴界面新聞,2018年華潤集團投資儲能電站,1-2 MWh的儲能規模就算大項目了。今年,投資項目基本100 MWh起步,300 MWh、500 MWh的項目比比皆是,儲能行業的體量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長。

大量原本紮根互聯網和房地產領域的投資人開始湧入儲能賽道。

以互聯網投資起家的華興資本也出現在此次儲能大會論壇上,其負責先進製造賽道的合夥人朱奕表示,華興資本正在積極轉型,佈局科技、先進製造和新能源。

作爲有產業和技術背景的投資人,馮琢絡認爲,對新進入的投資人來說,儲能投資的門檻並不算特別高。

他解釋道,航空航天、半導體等領域圈子比較小,如果不長期深耕,行業內的“黑話”可能聽不懂,但是儲能行業相對透明。“做投資的人學習能力都很快,基本上一兩個月內把儲能行業從頭到尾瞭解清楚,是不難的。”馮琢絡說。

但他也表示,儲能行業投資的主要難點,在於理解其有別於光伏、風電的商業模式。“風電、光伏提供產品,儲能賣服務。

馮琢絡稱,風電、光伏發電按電量計價,收益模型相對簡單,儲能電站主要參與電力系統的調峯調頻等輔助服務,沒有辦法用電錶或公式來計量,因此相應的商業模式也複雜一些。

馮琢絡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對於新進入儲能領域的投資人來說,要理性看待這個行業,真正理解儲能對於電力系統的貢獻,而不是短期盲目跟風。

以下是穗和資本合夥人馮琢絡的自述:

穗和資本去年成立,總部在廣州。儲能領域的投資有兩大方向,一是下游儲能電站資產;二是公司股權投資,重點關注上游的儲能系統集成商。

投資資產和投資股權其實是一套“組合拳”,可以形成儲能投資的良性閉環。可以先投資一家儲能企業的股權,投資建廠、佈局產線後,當地政府會提供相應的新能源項目建設指標,我們再依託指標投資儲能電站。電站建設所需的設備採購和系統集成,又可以形成訂單,派給我們參股的上游企業,形成投資閉環。

在儲能電站資產方面,穗和資本目前在貴州、河南、青海和廣東儲備了獨立的集中式儲能電站,在廣東和江蘇還投資了兩個火儲調頻項目。

選擇投資標的時,電站資產和公司股權投資所關注的點不同。前者看重政策的穩定性,比如儲能充放電電價如何覈定,儲能參與調峯應該每度電補償多少錢等等。

從去年開始,有關儲能的許多重要邊界條件、政策支持已逐漸形成。隨着政策越來越平穩,儲能資產投資的風險係數逐漸降低,回報週期也在適度拉長。

早期我們對儲能項目的風險預判比較高。2018年剛開始投資時,會要求兩年回收資本金,否則風險太大。現在的回收週期可以拉長到五年。

在新能源領域的電站類資產投資項目中,儲能電站的回報週期目前仍然算短的。光伏場站的回報週期一般爲8-12年之間。

儲能行業的公司股權投資,主要圍繞上游的設備製造商、系統集成商。目前80%的設備製造企業都處在A輪到B輪融資之間,融資額度基本上在1億-5億元左右,行業的整體融資規模處於百億級的水平。

大部分上游企業的技術演進還處於早期階段,在儲能行業後續規模化的過程中,會有大量企業出局。從這一角度來看,企業股權投資風險性目前還比較高。

股權投資各個細分領域裏,快速增長並且相對穩健的,是系統集成商。系統集成商起到的作用,就是把儲能電站所用到的電池、逆變器、控制系統等關鍵核心設備組裝到一起,像攢電腦一樣。

穗和資本在新能源領域的業務不只是儲能投資,還圍繞分佈式和集中式光伏,以及陸上風電等項目展開。

原來我在央企的體系內專注於儲能投資,並沒有把儲能與光伏、風電放在同一視角下去看,存在侷限性。

沒有風電和光伏,就沒有儲能需求。我們的電網運行需要以光速達到平衡,否則就會黑燈,導致電網運行垮掉。風電、光伏等有不穩定的問題,我們在電源側無法要風有風、要光有光,因此才需要配備儲能,來實現各省風電、光伏併網的要求。

儲能從2020、2021年才達到GW的體量,相當於光伏行業2010年前後的規模。相比於光伏,儲能行業的商業化、規模化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

國內儲能市場雖然看起來熱鬧,但實際上只有百億規模。光伏產業的投資規模現在爲每年5000億-1萬億元,產業鏈上的細分板塊比如支架、Eva膠膜,其投資規模就相當於整個儲能行業。

因此,只有當儲能行業的投資體量也達到千億級時,才能說儲能產業已經規模化發展。

抽水蓄能是儲能的主要模式之一,但整體規劃是滯後於需求的。抽水蓄能的建造週期一般是6-8年,這意味着“十三五”規劃的項目,到“十五五”才能發揮作用。而到那時,儲能的需求又已經進一步擴大了。

對於現在缺電的省份,比如浙江、湖南、重慶及四川,短期之內必然需要電化學等新型儲能頂上去。鋰電池是目前電化學儲能的主要技術路線。這些新型儲能主要負責小巧的活,具備快速響應、調峯的功能,起到穩定電網運行的作用。

電化學儲能成本下降的總體趨勢是沒有變的,只是下降沒有預期那麼快。2018年到去年下半年,我們對於儲能成本的預期是以比較快速的曲線往下走,但現在沒有按照理想的下降趨勢發展,甚至還有反彈,這和預期形成了反差,所以給外界的印象是成本上升得很厲害。

當前,強美元、俄烏戰爭、國際貿易以及疫情等影響因素疊加,供應鏈上游出現供給短期偏緊,碳酸鋰價格不斷攀升。因此,由於佔比70%的電芯原材料價格上漲,電化學儲能的成本也不斷增長。

不過從近期的招標結果來看,儲能並沒有像光伏行業那樣出現大幅上漲,只是比較趨平或者有一些波動。儲能成本未來繼續下降的驅動力,一方面是產業規模增長,另一方面是技術迭代。從產業規模來看,儲能每年都是翻倍增長,同時行業的新技術也在不斷推出,這些絕對可以把成本往下拉。

儲能行業的投資人中,投資產的都在關心電價機制有沒有出臺政策,投股權的基本上則聚焦於新一代技術,例如問鈉電池、液流電池行不行?大家意識到鋰電成本高、存在安全隱患以及容量衰減的問題。

當然,這也和投資人的常見癖好有關。已經投過鋰電池的投資人,會想到萬一今後鋰電池不行了,要有新技術形成對沖。還有另一類投資思路:鋰電池的投資目前已經比較飽和了,他們希望能有新技術把鋰電池打敗。

穗和資本也在投早期技術,關注的領域包括氫氣電池、液流電池以及壓縮空氣儲能等。

我們在投種子輪企業時,會重點關注團隊背景,比如團隊依託的產業集團、科研團隊,以及是否有中科院院士領銜的團隊支持等,而歷史業績、技術成本等方面基本上會忽略不計。

目前國內儲能投資領域存在人才短缺的問題,既懂電力市場和新能源投資,又懂技術和產業的交叉人才還比較少。行業每年以成倍的增速在發展,但行業的人才沒有辦法增長那麼快,真正做過相關項目的投資人都是過去15年慢慢積累起來的,所以人才缺口比較大。

雖然目前大家對儲能領域的投資熱情比較高,但也出現了短期跟風的苗頭,存在不成熟的投資人亂出價、盲目爭搶項目的情況,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儲能未來對電力系統的貢獻。但這些現象的發生也很正常,側面印證了儲能是比較有前景的行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