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去世,终年91岁。他在1985年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还是输掉了冷战,没有阻止苏联解体。
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开创了俄罗斯的改革时代,结束全球冷战的对峙局面,销毁了大量的核武器,是比肩曼德拉、昂山素季的伟大人物。因此,戈尔巴乔夫在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也有人则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叛徒,是俄罗斯民族的罪人。他的改革过于草率、脱离实际,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有一种近乎幼稚的信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在戈尔巴乔夫自己看来,肯定是不愿意苏联解体的。他在1991年12月25日晚上的辞职讲话中说道,自己“主张保留联盟国家,保持国家的完整性”,“事实上却是往另一条道路发展,肢解和分裂国家的方向占了上风。对此,我是不能同意的”。
2013年,他在演讲中表示,自己主张保留苏联,将苏联解体归罪于自己,是不负责任且毫无依据的。他认为,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应该为苏联解体负责。
那么,在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戈尔巴乔夫到底有没有能力,阻止苏联的解体呢?

54岁的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总书记的时候,只有54岁。他的前两任,都是70岁左右才当上总书记,结果没当两年,就因病去世了。相较之下,戈尔巴乔夫的身体非常好,但他面临的挑战,却一点也不小。

我们知道,在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担任总书记的1964年~1982年,苏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虽然,苏联的军事实力有所增长,但计划经济下的经济增长率很低,平均年收入停滞不前,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低,生产纪律差。
政治上,苏联各级政府的官僚主义盛行,官员们的年纪普遍较大,而且腐败问题非常突出,办事效率太低,思维守旧,缺少创新和进取精神。外交上,苏联还面临着美国的强大压力,特别是意识形态的入侵。

接手“烂摊子”之后,富有理想主义的戈尔巴乔夫立即开始改革。军事上,他主动削减军费,撤销总政治部,以及8万多名政治军官,放弃了苏共对于军队的领导权。
政治上,戈尔巴乔夫减少了对于东欧国家的干涉,忽略各个加盟共和国的民族矛盾,放任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后期,他还修改宪法,废除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引入西方的多党制。

经济上,戈尔巴乔夫开启了苏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允许制造业、服务业、外贸业出现私营成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同,他的经济改革是自上向下的,很多底层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导致国家税收锐减,政府债务暴增,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更为重要的是,苏联民众对于苏共,以及戈尔巴乔夫的信任,也是下降的。换言之,民心逐渐丧失。

八一九事件

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无能和亲西方的态度,苏共内部的保守派势力在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软禁了当时正在克里米亚度假的戈尔巴乔夫。保守派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

然而,保守派的手段过于激进,引发很多党员和人民的不满。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更是心怀鬼胎,拒绝保守派的命令,并在首都莫斯科实施宵禁。最终,政变仅仅持续3天就失败了,戈尔巴乔夫紧急赶回莫斯科,恢复了职务。
在叶利钦的施压下,恢复职务的第3天,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共总书记的职务,并宣布苏共解散。此时,苏联已经名存实亡,大权落入叶利钦的手中,他还接管了俄罗斯境内的苏军指挥权。

显然,戈尔巴乔夫的每一步都走错了,没有认识到苏联发展的真正问题。特别是“八一九事件”发生后,他彻底失去了阻止苏联解体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戈尔巴乔夫的领导能力非常有限,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是一个十分软弱的人。他的运气也很糟糕,不仅众叛亲离,还遇到了叶利钦这般强势的政治对手。所以,他是不可能阻止苏联解体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