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在莫斯科去世,終年91歲。他在1985年擔任蘇共總書記後,對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還是輸掉了冷戰,沒有阻止蘇聯解體。
有人認爲,戈爾巴喬夫開創了俄羅斯的改革時代,結束全球冷戰的對峙局面,銷燬了大量的核武器,是比肩曼德拉、昂山素季的偉大人物。因此,戈爾巴喬夫在1990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也有人則認爲,戈爾巴喬夫是蘇聯的叛徒,是俄羅斯民族的罪人。他的改革過於草率、脫離實際,對西方特別是美國,有一種近乎幼稚的信賴,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在戈爾巴喬夫自己看來,肯定是不願意蘇聯解體的。他在1991年12月25日晚上的辭職講話中說道,自己“主張保留聯盟國家,保持國家的完整性”,“事實上卻是往另一條道路發展,肢解和分裂國家的方向佔了上風。對此,我是不能同意的”。
2013年,他在演講中表示,自己主張保留蘇聯,將蘇聯解體歸罪於自己,是不負責任且毫無依據的。他認爲,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應該爲蘇聯解體負責。
那麼,在成爲蘇聯最高領導人後,戈爾巴喬夫到底有沒有能力,阻止蘇聯的解體呢?

54歲的總書記

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就任蘇共總書記的時候,只有54歲。他的前兩任,都是70歲左右才當上總書記,結果沒當兩年,就因病去世了。相較之下,戈爾巴喬夫的身體非常好,但他面臨的挑戰,卻一點也不小。

我們知道,在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擔任總書記的1964年~1982年,蘇聯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改革幾乎處於停滯狀態。雖然,蘇聯的軍事實力有所增長,但計劃經濟下的經濟增長率很低,平均年收入停滯不前,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低,生產紀律差。
政治上,蘇聯各級政府的官僚主義盛行,官員們的年紀普遍較大,而且腐敗問題非常突出,辦事效率太低,思維守舊,缺少創新和進取精神。外交上,蘇聯還面臨着美國的強大壓力,特別是意識形態的入侵。

接手“爛攤子”之後,富有理想主義的戈爾巴喬夫立即開始改革。軍事上,他主動削減軍費,撤銷總政治部,以及8萬多名政治軍官,放棄了蘇共對於軍隊的領導權。
政治上,戈爾巴喬夫減少了對於東歐國家的干涉,忽略各個加盟共和國的民族矛盾,放任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後期,他還修改憲法,廢除蘇共的法定領導地位,引入西方的多黨制。

經濟上,戈爾巴喬夫開啓了蘇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允許製造業、服務業、外貿業出現私營成分。與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同,他的經濟改革是自上向下的,很多底層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導致國家稅收銳減,政府債務暴增,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
更爲重要的是,蘇聯民衆對於蘇共,以及戈爾巴喬夫的信任,也是下降的。換言之,民心逐漸喪失。

八一九事件

由於戈爾巴喬夫的無能和親西方的態度,蘇共內部的保守派勢力在1991年8月19日發動政變,軟禁了當時正在克里米亞度假的戈爾巴喬夫。保守派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

然而,保守派的手段過於激進,引發很多黨員和人民的不滿。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更是心懷鬼胎,拒絕保守派的命令,並在首都莫斯科實施宵禁。最終,政變僅僅持續3天就失敗了,戈爾巴喬夫緊急趕回莫斯科,恢復了職務。
在葉利欽的施壓下,恢復職務的第3天,戈爾巴喬夫辭去了蘇共總書記的職務,並宣佈蘇共解散。此時,蘇聯已經名存實亡,大權落入葉利欽的手中,他還接管了俄羅斯境內的蘇軍指揮權。

顯然,戈爾巴喬夫的每一步都走錯了,沒有認識到蘇聯發展的真正問題。特別是“八一九事件”發生後,他徹底失去了阻止蘇聯解體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戈爾巴喬夫的領導能力非常有限,缺乏長遠的政治眼光,是一個十分軟弱的人。他的運氣也很糟糕,不僅衆叛親離,還遇到了葉利欽這般強勢的政治對手。所以,他是不可能阻止蘇聯解體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