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莎 北京報道 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爲“農民豐收節”,這是我國第一個從國家層面專門爲農民設立的節日,並寫入《鄉村振興促進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9月23日,將迎來第五個農民豐收節。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明確,要以“慶豐收 迎盛會”爲主題辦好今年豐收節,組織安排特色節慶活動,堅持爲農惠農辦到農民心裏,激發市場活力促進農村消費。

多類型節慶活動的舉辦,搭建了城鄉互動的平臺,有利於鼓勵和引導技術、資金等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推進全社會享豐收、助增收,爲鄉村振興注入更多動力。

農民豐收節的設立有何時代意義?農民如何豐產豐收?數字技術爲鄉村振興帶來哪些新機遇?金融如何更好爲農業、農村、農民服務?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

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21世紀》:農民豐收節的設立和舉辦,對促進鄉村振興有什麼作用?

張曉山:我認爲,設立農民豐收節充分體現了“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體現我國重視農業、農村、農民的一貫方針政策,以及黨中央對農民的深切關懷。

秋天是糧食收穫的季節,也被寄予豐收的厚望。從國家層面在秋天設立農民豐收節,也希望全體人民牢記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頭等大事,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須臾不可放鬆。

另外,農民豐收節是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的致敬和禮讚,增強農民榮譽感、獲得感和幸福感。這一節日的設立和慶祝,也向農民釋放了清晰的政策信號,即國家重視農業,重視糧食安全,希望農民多種糧、種好糧,堅決扛起糧食安全重任,同時,也引導和幫助農民在實踐中豐產豐收。

《21世紀》: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你曾談到,在當前和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將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如何促進小農戶豐產豐收?

張曉山:我國正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傳統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實際上,我國農戶平均耕作面積約0.6公頃,仍有1億多小農戶耕種自己家庭承包的農地,這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短期內我們難以完全實現規模經營,因而目前面臨的一大歷史任務,是如何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將其轉變爲現代農戶。

小農戶的生產規模和經營規模雖小,但可以通過實現產前、產中和產後的生產性社會化服務的規模效應,有效降低小農戶生產成本,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規模,使小農戶與社會化服務有機銜接,逐步實現其向現代農戶轉變。

產前社會化服務的主要形式是農資等聯合購買,產後社會化服務的主要形式是聯合銷售。產中社會化服務更加豐富,主要是通過發展從種到收各環節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實現農業生產全程的生產性社會化服務的規模效應。多元化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包括農技推廣組織、農業企業、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服務合作社等。

《21世紀》:在生產性社會化生產服務推廣應用過程中,應該如何降低地形地貌、區域種植規模等因素的影響?

張曉山:隨着農業科技的發展和智慧農業的應用,我國已開發並正在繼續開發新的農業機械,來滿足農業發展中的差異化需求,解決地塊和小規模生產等問題。如在農業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環節引入無人機,在收穫環節採用個性化的小型農機,解決坡度等地形問題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並通過市場化經營的方式,使各社會化生產服務主體有錢可賺。

我國農業生產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也在推動我國農業進一步向現代農業轉型,不斷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數字技術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21世紀》:數字經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數字技術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帶來哪些新機遇?

張曉山:一是產業發展方面,數字技術助力鄉村產業現代化。以農業爲例,如前所述,隨着數字技術發展和推廣應用,我國不斷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和差異化條件,開發出適合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爲農民服務過程中,也不斷應用先進農業機械和科學農業生產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

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數字技術在農村的應用愈加廣泛,網絡直銷、直播帶貨等活動也影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幫助打通農副產品到市場的“最初一公里”,以及農資和消費品到農戶家庭的“最後一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在農民生產和增收方面,過去農業生產以生產爲導向,隨着數字技術發展,各大電商平臺和大數據能爲農民的生產行爲提供清晰的市場信號,讓農業生產逐步轉向需求導向,暢通農村產品與市場的對接通道。

四是在綠色和生態農業發展方面,通過發展先進數字技術和科學種植方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實現因地灌溉、施肥、防病蟲害等,降低成本的同時促進綠色農業發展,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五是在鄉村治理方面,數字技術幫助村民更便捷地瞭解村委會、村民小組等各方面情況,高效、雙向傳遞有效信息,提高鄉村公共治理的現代化程度。

數字技術本身概念比較寬泛,其發展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均帶來了新機遇,有助於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21世紀》: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產業基礎等相對薄弱,部分農民面臨數字鴻溝問題,應如何提高數字技術與鄉村的適配性,加快推進鄉村數字化發展進程?

張曉山:第一,鄉村振興不是鄉村封閉式發展,而是要促進城鄉各類生產要素良性互動,加快推進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進程,將城市技術、管理、資金等先進現代生產要素輸入農村,與農村各要素有機配對,形成要素相對均衡的格局。在此過程中,技術人員、管理人才和投資人士充當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的載體,其在帶動生產要素流向鄉村的過程中,也將數字技術帶向鄉村,改變農村現狀。

第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小部分農民,如回鄉創業農民工、外出返鄉投資人士等,其在投身鄉村振興過程中,必然有動力使用和推廣新技術,進而提高數字技術與鄉村的適配性。

第三,包括鄉村網紅、網絡代購在內,鄉村原住民中有部分促進農村發展的本土化人才,其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或面臨數字鴻溝問題。數字技術是爲人服務的,而人在應用數字技術過程中會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鄉村本土人才的生產經營過程亦是學習過程,其數字素養將在此過程中逐步提高,進而促進農村數字技術推廣應用。

《21世紀》:作爲農業生產主體中的大多數,小農戶的數字素養應該如何提高?

張曉山: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高素質農民,以及農業企業家和潛在的農業企業家,他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而且願意紮根農村,這部分人發展起來之後,能夠形成帶動作用,提高其他農民的數字素養。

另外,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專業大戶等能夠承接部分小農戶的農業生產活動,手把手帶動文化程度較低農民應用先進數字技術,提高小農戶發展能力。

從我們多年農村調查經驗看,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潛力很大,只要有適當的經濟激勵,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他們就能煥發出無窮無盡的活力。

《21世紀》:應該如何推動形成城鄉要素流動的良性互動格局?

張曉山:這個問題涉及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城鄉要素具有差異性和互補性,城鎮先進生產要素要進入農村,必須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爲其提供相對穩定的未來預期,推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形成相對均衡的利益格局。城鄉要素均要有所投入,也要獲得相應合理回報。

深化產權制度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從趨勢上看,必須拆除城鄉要素分割的壁壘,推進城鄉要素一體化,才能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需要提醒的是,農業投資回報率相對低,投資週期長,投身“三農”事業要有長遠眼光。

破除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梗阻

《21世紀》:“十四五”規劃明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農村又一直面臨貸款難、貸款貴問題,應當如何破解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梗阻?

張曉山:目前服務農村的金融組織以正規金融組織爲主,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處於壟斷地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經營規模相對大,擁有一定的農業機械和其他農業設施可供風險抵押,資金需求相對容易滿足。小農戶雖然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但往往最難獲得貸款服務。

其背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在農村交通相對不便,小農戶貸款金額小,居住分散,金融組織爲其提供服務的交易成本遠高於城市;二是小規模生產農戶缺乏抵押物和信用擔保,貸款金融風險相對高,金融組織爲農村小規模經營主體提供金融服務的積極性低。

要消除金融供給方給農民發放貸款的障礙,實現金融供給和農村金融需求更有效對接,推進金融供給在農村更好落地併發揮效益,就需要有金融中介提供服務。

一些規模較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基層供銷社,以及村委會、村民小組等發育比較成熟的農村組織形式,均可以扮演融資服務中介角色。這些組織爲正規金融組織擔當金融中介和助理,同時也是農民信用評級的提供者和可能的貸款擔保方之一,幫助正規金融組織消除顧慮,使之能放心、快捷地爲農民提供貸款。

要滿足小規模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需要我們更好地促進金融改革。在良好的政策導向和政策環境下,各類經營主體都能具備發展的物質基礎、金融支持和技術支撐,鄉村振興就能駛入快車道,實現可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1世紀》:在正規金融組織之外,是否還需要其他類型的金融組織服務鄉村振興?

張曉山:多元化金融組織能夠滿足農村不同經營主體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從世界各國經驗來看,發展多元化金融組織是必然規律。

非正規金融組織也具備爲鄉村提供服務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但首要前提是不僅要考慮短期經濟效益,還要考慮社會效益和長期經濟效益,真正爲農民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務。另外,非正規金融組織要服務鄉村,還需要一支高素質的金融服務隊伍,並在有效監管框架下運行。

就目前情況而言,部分條件還較難具備,一些金融組織有意爲鄉村提供金融服務但尚不能得到相應指導和監督保障,存在業務顧慮。如何使多元化金融組織在有效監管之下,各司其職,通過不同途徑爲農戶提供金融服務,是我們需要探索的重點。

《21世紀》:鄉村振興資金來源廣泛,應該如何處理好資金投入的多元主體關係,形成合力?

張曉山:鄉村振興的資金由多主體通過多途徑提供,包括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社會團體等。

政府應提供市場投入積極性低或操作難度大的資金,如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利灌溉設施建設等各方面的資金;企業在市場經濟指引下,也要爲農村發展提供部分投資和建設,要讓企業更好服務於農村,就要創造一個有利於企業投資農業經營的制度環境;社會團體、非營利組織主要是籌集一些政府和企業無法覆蓋領域的資金或規模較小的資金。

要確保各資金投入主體各司其職,更好服務農民,服務鄉村振興,我認爲關鍵是要深化改革,鼓勵多元化的要素投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推進農民共同富裕,最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