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半個世紀的無序開採,石板灘石煤礦區的露天礦坑內,積存的污水達數百萬立方米,這些廢水屬於重金屬超標的強酸性污水,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嚴峻挑戰。

被中央環保督察“點名”後,位於洞庭湖西側的常德市鼎城區,集中力量對石板灘礦區開展“會戰”式整治,歷時三年。

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鼎城區負責環保工作的副區長陳宏算了一筆賬:半個世紀挖礦的總產值不到1個億,如今修復生態花去3.3個億。他坦承,“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

“客觀上講,以前那些年的發展方式是粗放式增長。”鼎城區政府區長陳遠對我說,過去在發展理念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值得反思。

教訓是深刻的,並被寫在石板灘生態修復啓示館的牆壁上:我們絕不能要帶血的GDP,我們絕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

在常德採訪之後,我感受到,當地打贏這場生態治理“會戰”,有三點經驗是值得總結的。

經過“原位中和”的6號礦坑。

一是生態治理的科學態度。2018年,石板灘石煤礦區生態環境問題,先後被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洞庭湖生態環保專項督察反饋,並被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常德市和鼎城區的黨政領導非常重視,但對於這項複雜的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當地並沒有草率上馬,而是聘請專業機構進行調查、研究、規劃,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生態修復方案。這套整治方案的制定、修改和審批,歷時近兩年,因地制宜地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

二是生態治理的資金保障。石板灘礦區的生態修復工程,規模和難度都不小,資金問題是首當其衝的難題。整個工程累計投入3.3億元,除了國家發改、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支持的近1億資金,其他2億多元是由鼎城區政府解決的。一個縣區級財政拿出2億多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鼎城區多名幹部告訴我,區政府近年來嚴控行政開支以保障生態環境等民生工程,根據過“緊日子”措施的相關文件,對一般性行政支出按10%壓減,對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

三是生態治理的人力凝聚。石板灘礦區的生態修復治理,可謂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凝聚合力、提升效率。於是,鼎城區領導幹部帶頭上陣,比如區委書記朱金平,當時穿着迷彩服,在山上工地的帳篷裏喫住了7天。至今仍在項目部堅守的石板灘鎮人大主席文勇茂,幾年下來曬得皮膚黝黑。許多黨員幹部和施工人員,放棄節假日連續奮戰,連春節都在工地上過。在清除4號礦坑淤泥時,由於大型工程機械無法施工,當地300多名青壯勞力用100餘輛手推車來搬運淤泥…… 這些人心團結、人力凝聚,從根本上保障了整改工程的如期完成。

如今,在石板灘礦區,昔日“傷痕累累”的土地被綠植覆蓋,重現青山綠水。最近幾個月,一批又一批的人來生態修復治理啓示館參觀學習。

當地一位領導幹部對我說,生態治理帶來的改變,正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地工作。

在湖南常德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石板灘石煤礦區的變化,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看來,其中的教訓和經驗,都彌足珍貴。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