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國大學文化程度人口超過2.18億!國家教育投入亮“家底”

來源:華夏時報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數據記錄歷史,數據見證成就。從數據看“教育這十年”,我國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9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從數據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成效。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在會議上表示,十年來,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國民受教育機會進一步擴大,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提升;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十年來,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與此同時,十年來,教育質量實現新提升、教育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教育條件保障達到新水平、教師隊伍建設邁上新臺階、教育對外開放呈現新格局。

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

據記者瞭解,2021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2.93萬所,在校生2.91億人;與2012年相比,學校增加6300餘所,在校生增加2800餘萬人。

具體來看,全國共有幼兒園29.5萬所,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805.2萬人,毛入園率88.1%,十年提高23.6個百分點,實現基本普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0.7萬所,在校生1.6億人,已實現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學校2.2萬所,在校生3976.4萬人,毛入學率91.4%,十年提高6.4個百分點。高等教育學校3012所,在學總規模4430萬人,十年增加1100餘萬人,毛入學率57.8%,十年提高27.8個百分點,翻了近一倍。

劉昌亞表示,“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其中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實現了從大衆化到普及化的歷史性跨越。”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瞿振元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我國教育事業從實際出發,瞄準教育改革主攻方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相結合,以重點突破帶動全面進步。一批開拓創新的改革引領新格局。例如,將勞動教育納入黨的教育方針、推動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加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啓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國家急需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等。

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年,比2012年增加1.0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24.9%,比2012年提高10.3個百分點。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國民素質不斷提升,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爲民族復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同時,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劉昌亞表示,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在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礎上,全國2895個縣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成爲又一個新的里程碑;以政府爲主導、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對“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全覆蓋,十年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輟學”。還有許多惠民政策進一步促進了教育公平,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出明顯變化。

此外,過去十年,普惠性幼兒園更多了。2021年全國有普惠性幼兒園24.5萬所,佔幼兒園總量的83%。普惠園中一半是公辦園,有12.8萬所,比2012年增加7.2萬所。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比例達87.8%,比2016年提高20.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在流入地上學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更多了。實施“兩爲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爲主要依據”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政策,2021年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總規模達到1372.4萬人,其中在公辦學校就讀和享受政府購買民辦學校學位服務的比例達90.9%。

還值得關注的是,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機會更多了。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30萬以上人口縣均設有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共有在校生92萬人,比2012年增加了54.1萬人,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5%以上。

“對教育的財政投入堅持逐年只增不減”

過去十年,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離不開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離不開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

教育部財務司司長郭鵬在會議上表示,新時代教育投入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連續10年保持在4%以上。

“4%成果的持續鞏固,有力推動了以政府投入爲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體制的鞏固完善,有力支撐了我國舉辦世界最大規模教育體系,有力推動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總體發展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郭鵬進一步表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的比例達到4%,這是我國在2012年首次實現、又連續10年鞏固的一個目標。這十年,尤其是疫情以來的近幾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逐年加大、財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但對教育的財政投入始終堅持逐年只增不減。

據記者會議上了解,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十年累計支出33.5萬億元,年均增長9.4%,高於同期GDP年均名義增幅(8.9%)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幅(6.9%)。儘管這一比例不同年份有高有低,但始終沒有低於4%。更爲重要的意義在於,4%帶動教育投入基數持續加大。不管是總投入,還是財政性、一般公共預算、非財政等渠道用於教育的錢,十年都翻了一番。

郭鵬在會議上介紹,經過十年的努力,教育投入基數的基本格局是:總投入超過5萬億元,接近6萬億元;財政性超過4萬億元,接近5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超過3萬億元,接近4萬億元;非財政性超過1萬億元。基數大了,意味着保障教育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更厚實了。也可以說,隨着我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教育的“家底”也是一個小康的“家底”。

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從2011年的2.4萬億元到2021年達到5.8萬億元,僅增量就有3萬億元,平均每年增加3000億元。這些錢都用到了哪裏?

郭鵬表示,我們始終堅持結構合理就是最大的效益,進一步調整優化了教育經費使用結構。總體上,是“三個一半以上”:各級教育中,一半以上用於義務教育;各項支出中,一半以上用於教師工資待遇;各個地區間,一半以上用於中西部地區。具體來說,教育經費特別是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使用,始終堅持“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原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新增財政教育資金更多向薄弱環節、貧困地區傾斜,着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郭鵬總結說,“應該說,4%這一比例並不高,十年平均下來是4.13%,與世界平均4.3%和OECD國家平均4.9%的水平相比,我們還有一定差距,只能說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這也是與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發展水平、國家財力狀況相適應的投入水平。看投入水平,更要看國情、看背景、看成效。”

郭鵬用三句話概括稱,“我國是在財政收入佔GDP比例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情況下,達到了世界平均的財政教育投入水平;我國是用世界平均水平的財政教育投入強度,支撐着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我國充分發揮以政府投入爲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優勢,推動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

“這十年,隨着4%目標的實現和鞏固,財政教育投入每年4萬多億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是改革開放之初1978年的近500倍。可以說,我國已經邁入了‘大國辦強教育’的歷史階段。”郭鵬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