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探月四期工程已於去年通過立項審批,該工程包括嫦娥四號、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四次任務,目前嫦娥四號正在月球背面馮·卡門撞擊坑開展原位與巡視探測。

嫦娥四號屬於“探月四期任務”

剩下的三次任務中,嫦娥八號的發射時間沒有懸念,就是在2030年前完成發射部署即可,此前懸念最大的就是嫦娥六號與嫦娥七號,原計劃嫦娥七號先於嫦娥六號發射,後來兩探測器發射時間就展開了“拉鋸戰”,一會兒是嫦娥六號先發射,一會兒又是嫦娥七號先發射。

直到近日,在與阿聯酋簽署月球探測諒解備忘錄確定嫦娥七號搭載該國拉希德二號月球車的報道中,官方披露嫦娥七號發射時間是2026年年底前後,這才爲嫦娥六號與嫦娥七號誰先發射這一問題“一錘定音”。

嫦娥六號是嫦娥五號備份產品(圖爲嫦娥五號)

嫦娥六號旨在執行“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任務”,該探測器是嫦娥五號的備份產品,只需在月背通信測控方面進行適應性改進即可,目前探測器產品已經基本生產完畢,計劃發射時間是2024年前後。反觀嫦娥七號,目前仍處於產品研製階段。因此,嫦娥六號先於嫦娥七號發射已經沒有懸念。

嫦娥六號任務介紹

事實證明“跳號發射”並不容易,類似跳號計劃幾年前也有過,那就是嫦娥五號原計劃在嫦娥四號之前發射,後來由於火箭問題不得不延後,然而雖然是火箭問題,但火箭本身就是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嫦娥五號曾因火箭問題封存多年

嫦娥六號作爲嫦娥五號的備份,項目進度推進順利是情理之中,嫦娥七號作爲五器合體的多功能探測器(軌道器+着陸器+玉兔三號月球車+飛躍探測器+中繼星,現在又增加了承運阿聯酋月球車的任務),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很“重磅”。

多器合體的嫦娥七號

比如,軌道器不僅是地月空間擺渡車,還是一顆高價值繞月衛星,它不僅能獲取高分辨率月面影像圖,還能對月球極區永久陰影區進行高分辨率雷達成像;着陸器要突破首次定點落月的技術難關;飛躍探測器更是要進入永久陰影區對水冰資源進行原位探測……難題衆多意味着研製工作更爲龐雜,對於時間的需求也就可想而知。

嫦娥七號難度雖然很大,但是付出與收穫是成正比的,通過該任務的實施將進一步鞏固我們在月球探測領域的先進優勢。

嫦娥七號效果圖

昨天在與網友交流的過程中看到了一則這樣的抱怨,“整整八年才實施3次月球任務,是不是太慢了”,對於這一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節奏,回顧嫦娥探月工程此前的任務可知,每次任務平均時間間隔是3.25年,這與當前探月四期後續三次任務的時間間隔基本一致。深空探測需要有步驟有規劃地實施,半個世紀前的阿波羅登月工程創造了載人登月的豐功偉績,但是該工程並不具備可持續性,以致於時隔半個世紀後至今NASA尚未恢復月面軟着陸能力,事實證明深空探測不適合“短促突擊”,而是要“細水長流”。

嫦娥探月工程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砥礪前行,最終成爲21世紀人類探月先鋒力量。圖爲嫦娥五號各階段任務。

再就是要認識到探月四期工程的含金量,正如前文所述,五器合體的嫦娥七號每一器都很“重磅”,緊隨嫦娥七號之後發射的嫦娥八號還將驗證大載重月面着陸技術,以及利用月壤3D打印的建站技術,通過嫦娥七號與嫦娥八號兩次任務的實施,我們將建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爲2030年後全面建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奠定堅實基礎。

由我們主導建設的國際月球科研站

第三個方面,我們的深空探測已經呈現出多線並舉的態勢,在這八年時間裏,除了探月四期工程,我們還要實施小行星採樣返回、小行星撞擊、火星採樣返回,2030年前還要實現載人登月任務零的突破,後續其他行星的探測任務也將在這八年時間裏陸續啓動,一幅波瀾壯闊的太陽系探測圖景已經展現在我們眼前。

天問二號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太陽翼

天問三號火星採樣返回探測器效果圖

旨在服務於載人登月任務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事實證明,我們並沒有絲毫放慢腳步,而是在不斷加速探索浩瀚宇宙的步伐。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