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珠海邁向“新星之城”:人均GDP居全國前十,工業投資成發展新引擎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彭敏靜 珠海報道

珠海,正成爲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作爲全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珠海落地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酒店石景山旅遊中心、創辦全國第一個跨境工業區,首開科技重獎科技人才先例。如今,珠海迎來了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廣東自由貿易區橫琴片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四區”疊加時代,這座城市力爭邁入萬億工業強市。

十年來,珠海GDP由2012年的1503.81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881.75億元,全省排名從第10升至第6位。

爲了評價普通地級市的發展水平和潛力,21世紀經濟研究院提出“新星之城”概念,除直轄市、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外,在全國257個普通地級市中,通過GDP、人口標準,還有城市羣、都市圈、省域副中心等戰略定位以及人均GDP等標準,篩選出61座新星之城樣本城市。珠海人均GDP在61個新星之城樣本中位居第四,僅低於無錫、蘇州、常州。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隨着一系列產業政策“組合拳”落地見效,新興產業正成爲珠海增強產業韌性的重要新動能,珠海有望邁入新的增長階段,有力支撐澳珠極點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引領作用,輻射帶動珠江西岸地區加快發展,成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工業“壓艙石”作用凸顯

珠海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珠海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81.75億元,同比增長6.9%。2021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6.6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1萬人。

儘管珠海經濟總量不大,但人均指標不容小覷。2021年珠海人均GDP爲15.79萬元,排名全國第十位,廣東省內僅次於深圳,排名第二。

在發展目標方面,珠海提出力爭到2025年,GDP達到6000億元、常住人口300萬,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不低於40%。

2006年,珠海便把“工業強市”寫入城市發展戰略。當前,珠海提出“產業第一”,各項資源向產業傾斜。

今年4月,珠海產業發展大會計劃實施一套政策“組合拳”,大力實施“產業立柱”“招商引資”“土地整備”“園區提升”“強核賦能”“政府流程再造”六大攻堅行動。

十年來,珠海持續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新的競爭優勢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集羣。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2012年的3035.45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5200.8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2012年的644.84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339.37億元。

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王森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產業升級加快成爲珠海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爲經濟帶來了發展韌性和較強的抗風險能力。高技術、前瞻性的新興產業往往具有長期效益,更容易抵抗風險。通過聚焦重點發展的產業上下游精準招商,珠海推動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提升產業抵抗風險能力。

目前,珠海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態勢。珠海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8月,珠海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56.30億元,同比增長7.5%。七大支柱產業實現增加值771.63億元,增長10.2%,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80.7%;全市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先進製造業同比分別增長9.6%、11.1%和10.0%。

破題產業空間不足問題

今年以來,珠海5.0產業新空間密集開工。

據統計,截至9月6日,珠海市5.0產業新空間項目2022年內計劃開工項目45個,實際已開工30個,計劃開工建築面積1005萬平方米,實際開工面積724萬平方米,計劃供地面積398萬平方米,實際供地251萬平方米。

5.0產業新空間建設熱潮的背後,正是珠海對產業強市的渴望。珠海提出,要在今明兩年統籌建設2000萬平方米的產業發展新空間,以破解產業空間不足的“卡脖子”問題。

這意味着,珠海從“項目等空間”到“空間等項目”思路的轉變。不管是招商引資項目,還是增資擴產項目,都需要優質的產業空間來打造良好的產業生態。

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副教授劉權看來,土地要素對於產業發展極爲重要,是保障產業快速落地的關鍵,尤其是“項目來了就能落地開工”,對吸引企業、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作用巨大。

隨着全市標準廠房、5.0產業新空間建設提速,固定資產投資呈現回穩態勢,工業投資保持強勁增勢。珠海統計局數據顯示,1-8月,工業投資同比增長52.8%,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63.4%。

在確保高質量完成5.0產業新空間建設目標的同時,爲搶抓重點城市產業溢出和產業轉移等重要機遇,珠海將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組建駐外招商部門,全面鋪開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西南地區等地多點開花招商。

今年6-7月,珠海市招商署會同香洲區、金灣區、高新區分別在深圳、東莞、蘇州等地舉辦5.0產業新空間推介會,共簽約項目82個,簽約總金額364.48億元。

“雖然珠江東岸的經濟比較強,但成本也相對高,珠海相比之下發展空間更大,人口少,空間載體更多,所以這也意味着珠海的機會。”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珠海應把握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機遇,進一步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產業鏈聯動發展。

常住人口十年增長56.36%

雖然珠海人口總量小,但從增速上來看,是珠三角城市中名副其實的“黑馬”選手。

根據《珠海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從2010年到2020年,珠海常住人口十年間共增加87.94萬人,增長56.36%,年均增加8.79萬人,年均增長率4.57%。珠海常住人口十年增長率居全省第二,僅次於深圳。

在當下城市間人才競爭愈演愈烈的環境下,珠海實施“珠海英才計劃”。得益於此,目前珠海高端人才總量已位居全省地級市前列。

據統計,2022年1-8月,珠海全市新增專業技術人才6768人,引進新就業人才42670人。全市人才總量超80萬人,其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員佔常住人口比例爲26.3%,佔比位居全省第三位。

在受訪專家看來,近年來,珠海人口紅利開始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的新特點。這背後是,珠海通過健全人才引進培養機制,以千億級產業集羣匯聚人才、以重大發展平臺留住人才。不過亦需留意到,流動人口大量湧入帶來的教育、醫療、環境、交通、城市建設等挑戰。

根據珠海市此前的規劃,到2035年,珠海常住人口將達到500萬,晉升特大城市行列。

珠海應該如何衝刺人口超500萬的目標?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2022年多個城市用地供應計劃發現,廣東不少城市在保障性住房上的加碼仍在繼續,不少城市的工礦倉儲用地佔比也在大幅增長,部分城市甚至佔比近五成。

“可以明顯發現,珠海保障房率在逐步提高。”劉權算了一筆賬,2017年以前,珠海保障住房覆蓋率約24%;過去五年,珠海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6.6萬套,按每套是3.2人口計算的話,覆蓋率約28%。而未來五年,珠海提出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不少於8萬套,常住人口達到300萬,人口增加56萬,保障房覆蓋率超過45%。

珠海人才配套政策還出現了明顯的轉變,從以人才爲主視角,轉向以產業爲主視角。

例如,《加快產業創新人才集聚十條措施》聚焦珠海重點發展產業和科技創新領域給予支持。同時,在資源投入方面,提出市級人才工程中,重點領域用人主體人才(團隊)名額佔比不低於90%,這意味着90%以上的人才資金、人才項目將向珠海重點發展產業傾斜。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緊緊圍繞“產業鏈”佈局“人才鏈”,精準支持產業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技能人才、青年人才4支產業急需的重點人才隊伍。

本地人才供應不足,高端人才引進困難,是珠海現代產業發展的現實問題。

劉權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珠海應高標準做好深珠合作示範區規劃,做好深中通道連接線建設,高標準謀劃深珠通道。同時,結合珠海產業特色積極對接好深圳產業外溢和人才外溢,要抓住深圳人才調整的窗口期,大力引進人才,尤其是創新型人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