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ynn Yang

這是硅發佈的第 7 篇專欄文章。

最近中美形勢非常緊張。前天拜登回覆美國媒體:原則上,美國不鼓勵臺灣獨立,但如果臺灣打戰,美國會動用武力保護臺灣。同時譴責如果中國支持普京,美國對中國的投資會降溫。

隨即昨天,美國三大資產銀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的CEO均做出承諾,如果北京要攻擊臺灣,則將遵守美國政府要求撤出中國的任何要求。

這種形勢下,美元基金可能會更加難過。因爲如果美國對海外投資的控制更加嚴格,將可能會阻礙私人資本從美國流向中國。

其實早在今年6月,美媒就有曝出:美國可能會針對科技投資者青睞的行業,限制美國資本流入中國。據報道,白宮正在考慮發佈一項行政命令,限制美國對中國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的資本。

中國科技成長基金Prospect Avenue Capital的創始合夥人廖明,最近在美國付費閱讀媒體The Information上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爲什麼中國的風險投資者依賴於美國的IPO》,我覺得值得一讀,特別介紹給大家。

廖明指出;過去20年裏,中國科技創業公司總共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私人資本。其中一些公司,在IPO時受到了熱烈歡迎,比如說阿里巴巴,比如說嗶哩嗶哩。但過去20年中國科技公司在美國上市的浮華,卻沒有解決LP們長期以來對回報的擔憂。

廖明認爲:現金回報不穩定,是美元基金的核心問題所在。

這涉及到了金融界的一個名詞——“分配與實收比率”,或者叫DPI。DPI反映的是從公共市場和私人市場退出時產生的現金。而當沒有退出時,DPI就爲零。

廖明指出:儘管中國的私募市場充斥了風險資金,但這些錢無法爲投資者提供“持續”的退出機會,因爲幾乎所有中國最大的科技公司都在美國上市,而這個情況在過去兩年已經成爲問題:過去兩年,美國市場對中國公司基本上是關閉的——沒有美國的IPO,也就意味着沒有投資者的回報。

那麼,通過併購實現退出怎麼樣呢?

可惜的是:在中國,合併退出方面很少有私人交易能夠成功。收購可能是可行的,但也只適用於現金流充足的傳統行業公司,且只有在它們能經受住監管機構嚴厲的反壟斷審查的情況下。科技行業同樣如此:2021年7月,虎牙和鬥魚的合併被監管機構終止。

那麼,在A股實現退出如何呢?

A股的確提供了有吸引力的估值和穩定的流動性。但目前中國證監會否定了無利可圖、燒錢的科技初創公司。科創板方面,也明顯偏好硬科技公司,而對社交平臺、電商和其他更多的商業軟件公司並不友好。

此外,即便一家企業成功在A股上市了,美元基金的普通合夥人也必須耐心等待國家外匯管理局的額外批准,以便在支付了10%的稅款後,將退出後的收益轉到海外賬戶。

港交所方面,流動性太差,且港交所的投資者偏好也是具有穩定股息收益的盈利性公司,這讓投資者出售股票變得很棘手。

因此,在美國進行IPO就成爲了最大化DPI的最佳選擇,但是也只有在公司足夠大的情況下。因爲根據Dealogic和Cyzone.cn的數據:

2011-2021年,八家主要IPO承銷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美林、瑞士信貸、瑞銀和德意志銀行——總共爲119家中國公司進行了在美國上市的承銷工作,也就是說:平均每年只有11家公司。

但是在私人市場的融資方面,2015-2021年,中國每年有2500-2800家創業公司獲得了B輪至IPO階段的融資資金。

“11家”比“2500-2800家”,前者簡直是後者的九牛一毛。

這種大背景下,廖明指出:會使中國市場上美元基金的GP——尤其是那些經營成長型基金的GP,必須投資於他們認爲有美國IPO前景的公司。如果沒有美國IPO的前景,則GP將無法爲其投資者帶來真正的回報。

並且,這些美元基金GP還容易受到美國立法的影響。如2020年12月生效的《外國公司責任法》。經過多年漫長的談判,監管機構在上個月才達成了協議,允許美國審計師進入中國的上市公司,消除了中國到美國IPO管道中的一個關鍵障礙。

也由此廖明指出:聰明的GP,尤其是那些經營成長型基金的GP,在做投資前都會問自己兩個問題:

第一是,這家公司是每年11家美國IPO公司中的其中一家嗎,還是每年2500家獲得B輪或B輪階段後融資的公司中的其中一家?

第二,如果這家公司未來能夠成功上市,退出的時間表大概是什麼樣子的?

但是,廖明的最後一段話其實更加悲觀:“更大的一致性和紀律性,意味着風險投資者的回報更加可靠。但是這些投資者在獲得了退出機會後會發生什麼,沒有任何保證(注:意指最終還是會受到監管政策的影響,如今年7月對教育行業的打擊等)”。

(本內容由硅發佈獨家授權百度發佈,任何侵權行爲將嚴肅追究法律責任)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