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博辭教育聯合主辦的“新浪&微博2022國際教育春季擇校巡展”在北京歌華開元大酒店圓滿落幕,幫助參展家庭科學規劃孩子的升學路徑,全面瞭解國際化學校的辦學情況及入學信息。

展會當天,北京60+所優質的國際化學校參展,北京十一學校、北京一〇一中國際部、清華附中國際部、北京鼎石學校等辦學優質的學校紛紛亮相。此外,近20位國際化學校校長、教育大咖圍繞國際教育理念展開演講,分享了國際化學校的辦學特色、擇校技巧、北京升學政策等全方位信息,令參展家庭受益匪淺。

(北京新加坡國際學校馬雋·展會現場精彩分享)

北京新加坡國際學校COO馬雋參加了本次活動並帶來了精彩的演講,以下爲演講實錄:

各位在場的家長們,大家上午好,今天站在這裏非常榮幸,非常感謝新浪教育提供的這個平臺。新浪是在國內最早一批引海外學校展模式的教育資源的平臺,可以說是最老牌的擇校平臺之一,爲家長提供非常豐富客觀詳實的擇校的信息。今天也感謝各位家長來到這個地方,聽行業從業人員講一講學校行業真實發生的故事。

今天我分享的這個題目“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孩子的雙語之路在哪裏”,聽起來有點大,如果真的展開說,可能一天一夜也說不完。但之所以依然選擇要從這個題目入手,是因爲我作爲教育從業者,在過去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當中,從與家長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在與海外各大學招生官的溝通中,在和各國使館交流的時間中,在做一些行業內收購併購的項目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變化。對於家長來說可能看到的是每年學校的招生政策,或者每年放榜了之後,花落誰家,可能僅僅是從表層來判斷學校行業的脈搏。但通常變化在來臨的時候,從暗潮湧動到風雲突變是有延時性的,所以今天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分享和思考。

在開始之前,我想講一講自己的故事。如果給自己打一個標籤,可能就是這個“融合體”的標籤。我在小學到高中接受的是傳統公立體制內教育,後來在香港一所國際高中,現在享有盛名的聯合世界書院uwc讀了預科,是高中的一部分。可以說k-12階段,我是當時在國內比較早期的一批公立和國際教育的融合體。從香港我申請到美國的一所小而美的文理學院,度過了美好的4年本科時光;研究生階段,我考入了常青藤聯盟之一,哥倫比亞大學,體驗到了綜合性大學所帶來的資源豐富。所以說,高等教育階段,我是小而美的文理學院和大而全的綜合性大學的融合。在踏入國際教育行業之後,我才意識到這種看似有些“不穩定”、“不走尋常路”的求學之路是很大的一筆財富,因爲這段經歷讓k-12教育和海外高等教育的不同形態在我身上切身被體會到,因此讓我在後來在跟家長的建議上,給學生的規劃上,能多一份理性思考,找到那個真正適合每個家庭和不同學生個體的學校選擇。

從從業經歷來看,我曾跟隨清華附中國際部前副校長,清華附中前校長助理馬成校長,創辦一所創新型的民辦國際化學校T School;之後有幸進入到人大附中的體系,從0到1參與籌建城市副中心的人大附中通州校區,現在的北京學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負責搭建項目的升學指導體系。第一屆學生的錄取結果非常喜人,80%的學生都申請到了前50的大學。現在我在China international school limited,負責包括北京新加坡國際學校在內的若干所學校項目運營及籌建。從民辦國際化學校到公立學校國際部,再到外籍人子女學校,中國國際學校的三種形式,我都深入經歷了一遍從0到1的過程。

從我接受國際教育,到變成國際教育從業者的十多年的過程中,不斷家長問我是否要出國,我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必須出。不管在哪個階段,本科,研究生,還是訪問學者,不管時間多長,可能僅僅只是一個暑假,或者短短數月的交流,有條件的,一定要出,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出。但今天和10年前的出國留學環境有極大的不同。第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世界的格局在改變。我09年申請美國簽證,趕上赴美留學爆發年,亮馬橋使館暑假簽證裏三層外三層,窗口拿到的都是小藍條。那時的環境,可謂是一片祥和,興興向榮,大家的眼睛裏都充滿着對大洋彼岸美好希望的感覺。

我們再看看今天瞭解一下現在世界上到底在發生着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影響,以及我們爲什麼要去關注世界上發生的這些變化。過去十多年,世界的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成爲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的經濟中心從原來太平洋的西岸向太平洋兩岸在轉移和發展。中國人變得更富有了,更有錢了,更自信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技術的發展和革新,類似於人工智能、無人駕駛這些十多年前我們可能想都沒有想過的事實,現在正發生在我們周邊。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越來越舒適。

爲什麼要理解時代發展的趨勢?我每年見很多家長,他們問我說,馬老師我感覺很困惑,爲什麼感覺我的孩子沒有我當年那麼努力,爲什麼感覺現在的孩子驅動不了呢,或者爲什麼感覺他們就是沒有我們當年那個韌勁,沒有我們當年這種拼搏的精神?70、80後這一代人成長起來,物質條件遠沒有現在豐富,我們大部分延續了我們的父母輩,也就是50、60年代人的奮鬥的底色,也可以說那時的我們“人生髮動機”依然是:改變生活條件,爲了更充足的物質而努力。但是現在我們看一看,如果我們依然這樣去驅動孩子的話,有效嗎?有一次我開車送我的學生,是一名高二的學生。他成績非常好,其他方面也都沒問題,但是就是託福成績沒上去。我當時特別焦急,我說你看你條件這麼好,在校成績GPA、課外活動都這麼好,爲什麼單單卡在託福上分數上不去?你爲什麼不能再那麼稍稍努力一點點。他跟我說,老師,我媽跟我說考不上前50,她不給我交學費了,這是原話。我說那你是什麼感覺?他說我現在只想躺平。無獨有偶,我們還有另外一位當時成績非常好的學生跟我說不光想躺平,還想去深山裏躺平。這是我作爲教育從業者一直在反覆思考的問題,我們還是像以前那樣考一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去驅動孩子們嗎?如今的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給孩子的“人生髮動機”也需要更新換代。我覺得這是國際化教育在培養學生方面一個非常大的優勢。

在北京BISS國際學校,我們一直秉承着我們的使命和價值觀辦學。我們的使命是希望能夠培養真正對社會、對這個世界做出積極影響的人。這句話可能貌似聽上去離我們很遠,但我們怎麼把它落地?我們學校延用的是IB課程,從不同的維度去構建學生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第一我們會讓學生了解到自己是誰,認知到自己。接下來讓學生了解到自己跟這個社會的關係,再往大了我們會讓學生認知到自己跟這個世界乃至宇宙的關係。當學生踏入校門那一刻開始,他關注的不僅僅是自己將來的升學道路,不僅僅是最後要去哪個國家讀書。學校提供給他們的是更遠大的人生定位,更廣闊的視野,更開拓的思維模式,一個更強勁的人生髮動機。當發動機更新了,無論往哪個方向跑都會是最快的那一個。

發動機裝好了,再來看看要走哪條路,是要去歌華開元酒店,還是去富力萬麗酒店,是要去上海,還是去三亞。這個選擇,就是擇校。我們聚焦看看教育環境的變化。2021年是教育行業翻天覆地的一年。中考分流,到底落在我的孩子身上是什麼樣?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人數,要控制在5%之內,也就是說,優質民辦國際化學校的門檻會日漸增高,資源會越來越稀缺,換句話說好學校越來越難進。義務教育階段嚴禁使用境外教材,民辦國際化學校依賴於境外課程和外籍教師而建立的課程體系將會受到嚴重的衝擊。最嚴厲的雙減政策,幾乎讓教育培訓跌到了谷底。在“雙減”政策之下,有些公立學校大量減少英語課程,有的學校從三年級纔開始有英語課程,有的英語課程一週也只有兩三節。

在國際環境和教育政策的雙重變化之下,也許像我們這樣的外籍人子女學校——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學校——會成爲那些認可國際教育理念的家長們一種選擇。

家長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國際教育?國際化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包含不同國家的思想和文化上的交換和流動,所以你的孩子跟誰在一起,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學校是一所高度多元化的國際學校,有來自瑞典的,來自臺灣的,有來自越南的,也有來自北京的孩子。當他們在一起的時候,跨文化溝通和國際理解變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習得的過程。

現在談國際教育,不能拋開中國教育的核心。我們跟其他外籍學校不一樣的點在於我們深切地強調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理解。我們學校的創始人來自新加坡,其雙語教育可以說世界範圍內都是知名的。在BISS,我們深刻地學習和理解新加坡在實踐雙語教育上的成功先例,並確定了“以英文爲學校主要授課語言,中文爲重要支柱語言”的雙語教育方向。我們拿出半層樓,構建中國文化藝術中心,包含琴棋書畫各類傳統文化的學習;甚至在黃山腳下500畝地有自己中國文化的季節校園。我們也即將在學校建立世界語言學習中心,在以中文和英文爲主體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的母語語言。

最後想介紹一下我們學校。北京新加坡國際學校(原北京BISS國際學校)成立於1994年,是北京第一批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至今有28年的辦學歷史。學校的地理位置很便利,在北三環安貞。過往20多年,學校也培養出進入北京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名校的畢業生。

再次感謝各位家長,謝謝。

新浪聲明:以上所有會議實錄均爲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本文內容來源:新浪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