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認知第一個是:性格能夠以類型來區分。

我們知道,在不同的性格測試中,人們的性格被分成了不同的類別。有的是十六類,有的是九類,還有的是六類、四類。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溯源的話,會發現,其實大多性格類型測試並沒有科學依據。

比如,拿最有名的性格類型測試之一,MBTI十六型人格測試來舉例。再說另一個很有名的,九型人格測試。

好,說到這裏,你應該已經很清晰地感受到了,相比於一門“學說”,這個九型人格更像是一門玄學。而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這些以外,我們能在市面上見到的各種性格測試,幾乎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很多學者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爲,人的性格不能用簡單的分類來概括。它會受環境、文化、行爲等上千種因素影響,呈現出因人而異的狀態;甚至對於同一個人來說,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角色的變化、一些事件的發生,他的性格也會不斷地發生變化。

作者認爲,以特定性格類型來區分人羣,一個主要的弊端就是,它會讓你用一種侷限的眼光來看待自己。比如,一些人可能會因爲覺得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做某些事,就放棄了到眼前的機會;也可能遇到一點挫折就想着“我這種性格本來就不適合這種事,還是放棄吧”;又或者,在跟伴侶產生矛盾的時候,不去努力解決,只是想着“可能我們就是性格不合吧”,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在把性格類型當作逃避的藉口。

而一個不用特定性格類型來定義自己的人,他在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會更開放、更積極,也會因此解鎖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第二個錯誤認知,那就是:性格是穩定持久的。

我們先來看一項調查研究。這項研究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研究者對1208名來自蘇格蘭的14歲少年進行了問卷測試。他們給每個少年發了六張問卷,分別用來測評自信心、堅韌性、情緒穩定性、盡責性、創造性和求知慾這六項性格特質。

後來,過了63年之後,研究機構找到了當年參與測試的1208名少年中的674個,讓他們再做一次測試——這時候他們已經不再是少年,而是77歲的老人了。這次測試用的六張問卷,跟63年前是完全一樣的,但是,老人們給出的答案,卻跟63年前幾乎沒有重合。研究者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性格不是穩定持久的,而是會隨着時間變化的;如果你觀察的時間足夠長,它甚至會變得面目全非。

如果不是63年,而是在更短的時間週期裏,性格是否有確定性呢?哈佛大學的一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博士在他的研究中發現,即使是在十年間,一個人的性格,包括興趣、目標和價值觀,等等,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這位學者還進一步發現,即使一個人能輕鬆意識到,自己在過去十年間發生了顯著的性格變化,但如果你問他,你覺得自己的性格在未來十年裏會有變化嗎?他還是大概率會說不會,或者只會有微小的變化。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叫作“歷史終結錯覺”,指的是,人們經常會認爲,自己從過去到現在已經成長了許多,當下的自己已經是一個“進化好”的“成品”了,未來不會再有顯著的變化。

但事實是,人類有很強的適應性,我們總會不自覺地爲了適應環境、適應目標而改變自己。就像心理學家吉爾伯特說的:“人們總是誤以爲自己已是成品,而實際上他們只是半成品。”

總之,這裏,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性格是流動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第三個錯誤認知:性格是由過往經歷塑造的。

在現實中,人們經常傾向於認爲,凡是現在存在或發生的事物,都是由先前的一些事件導致的,這是咱們很熟悉的“因果決定論”。

作者說,在性格這件事上,也是這樣。很多人會認爲,自己當下的性格,是由過往經歷塑造的。比如,一個在學校經常受捉弄的孩子,可能會變得敏感、自閉;一個認爲自己遭受過背叛的人,可能會變得多疑;一個認爲自己不受父母重視的孩子,可能會更爭強好勝、想要證明自己,等等。

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一個原本在學校經常受捉弄的孩子,可能在多年之後,再談起那段經歷,發現其實都只是一些小事,而自己已經根本不在意了;一個認爲自己遭受過背叛的人,可能後來發現對方也是情有可原,最終主動和解,打開了心結;一個認爲自己不受父母重視的孩子,可能有一天終於發現,父母並不是不重視自己,只是工作太忙無暇顧及,其實爲他默默付出了很多。

我們在這些例子裏能發現,客觀來說,這些人的經歷都沒有變,變的只是他們對過往經歷的看法;所以,事實上,不是他們的經歷本身影響了性格,而是他們對經歷的看法影響了性格

塑造當下的你的,並不是你的過往經歷,而是你怎麼看待你的過往經歷。一些人的性格之所以很難改變,是因爲他們對世界、對自己的看法一直沒有改變。

比如,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面對童年的創傷,有的人可能會一直心懷怨念,而這些怨念會逐漸堆積,在他的性格中形成一片難以磨滅的陰影;而也有一些人,會選擇與自己的過往經歷和解,那麼隨之而來的是,他性格中的陰影也會被消解

總之,作者希望我們記住的是:雖然你無法改變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的是,如何看待過去;造就你當下性格的,不是過往的經歷,而是你對經歷的看法。

好,講完了這些關於性格的誤解,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作者認爲的,關於性格的真相,那就是:性格是動態的、靈活的、可塑的;你可以自己定義並塑造自己的性格,不需要被所謂的性格類型所束縛。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我是黨遜,邀你一起用科學扮靚生活!

聲明:文字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美有美的法則,靚有靚的科學,歡迎關注我們一起科學扮靚~!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