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重磅揭曉!

10月4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將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阿斯派科特(Alain Aspect)、克勞瑟(John F. Clauser )和蔡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們對於量子光學和原子物理方面的實驗研究工作,尤其是在驗證貝爾不等式方面先驅性的工作。

“一種新的量子技術正在出現”

這三位科學家使用糾纏量子態進行了開創性的實驗,在糾纏量子態中,即使兩個粒子分離,它們也表現得像一個單獨的單元。他們的研究結果爲基於量子信息的新技術掃清了道路。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他們的工作爲量子技術的新時代奠定了基礎。

“越來越明顯的是,一種新的量子技術正在出現。我們可以看到,獲獎者對糾纏態的研究非常重要,甚至超越瞭解釋量子力學的基本問題,”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安德斯·伊爾貝克說。

此外,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金爲1000萬瑞典克朗,由獲獎者平分。

據人民網報道,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集中四個領域: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但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首次頒給了氣候學家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和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以表彰其在“地球氣候建模、量化氣候變化以及對全球變暖的可靠預測”方面的貢獻;喬治·帕裏西(Giorgio Parisi)因“在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發現了無序和漲落的相互作用”同獲當年獎項。

三位獲獎者簡介

Alain Aspect

Aspect於1947年6月出生在法國西南部阿基坦地區的阿根鎮。他畢業於法國的一所地區性大學奧賽大學(Université d’Orsay)。1983年,他獲得奧賽大學博士學位。

目前,Aspect是巴黎著名的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研究主任。Aspect 還在 Institut d‘Optique 擔任 Augustin Fresnel 主席,同時也是巴黎 ÉcolePolytechnique 的教授。他曾獲得了2010年沃爾夫物理獎、2012年的愛因斯坦獎章等榮譽獎勵。

2015年,他被選爲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時,英國皇家學會對他的成就有如下介紹:

(授予這個會員是因爲)他在量子光學和原子物理學方面的基礎實驗。阿斯佩第一個在實驗演示中排除測量站之間的超光速通信,讓量子力學使可分離的隱變量理論失效,也第一個在實驗上演示了單光子的波粒二象性。他與人共同發明了速度選擇性相干羣體捕獲技術,是第一個在相同條件下比較費米子和玻色子的 Hanbury Brown-Twiss 相關性,並且首次證明了在超冷原子系統中的安德森定域化。他的實驗闡明瞭單光子,光子對和原子的量子力學行爲的基本方面。

John F. Clauser

Clauser於1942年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1964年,Clauser獲得了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學士學位,兩年後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並最終在1969年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1972年,他與 Stuart Freedman 合作,對 CHSH-Bell 定理預測進行了第一次實驗測試。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觀察到量子糾纏,也是第一次對違反貝爾不等式的實驗觀察。

Anton Zeilinger

Zeilinger於1945年出生於奧地利,1971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目前擔任維也納大學物理學名譽教授,奧地利科學院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所高級科學家。他也曾任奧地利物理學會主席,現任奧地利科學院院長。

他是一位量子物理學家,正如英國的物理研究所首屆艾薩克·牛頓獎章所述,Zeilinger “對量子物理學基礎概念和實驗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這些業已成爲快速發展的量子信息領域的基石”。

盤點近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爲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在物理學領域裏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百餘年中,物理學獎也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近十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情況如下: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三名科學家。其中,日裔美籍科學家真鍋淑郎和德國科學家克勞斯•哈塞爾曼因“建立地球氣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變性並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的相關研究獲獎,意大利科學家喬治•帕裏西因“發現了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無序和波動的相互作用”獲獎。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獲獎者,因爲“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

當地時間9月22日,由歐洲南方天文臺和事件視界望遠鏡協作發佈的一張圖像顯示了人馬座a *(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靜態圖像。天文學家發現了圍繞人馬座a *(銀河系中心的黑洞)運行的“熱點”的跡象。這一發現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超大質量黑洞神祕而動態的環境。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頒發給兩個領域的科學家,其中,加拿大裔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的獲獎理由是他在物理宇宙學領域的理論性發現;而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與瑞士科學家迪迪埃•奎洛茲則因“發現了圍繞其他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獲獎。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以表彰其在激光物理學領域取得的突破性貢獻。

2017年,雷納•韋斯、巴里•巴瑞斯和吉普•索恩因引力波探測研究獲獎。

2016年,英國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而榮獲該獎項。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亞瑟•麥克唐納共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因發現中微子振盪,證明中微子有質量而獲獎。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日本科學家赤崎勇、日裔美國科學家中村修二及日本科學家天野浩。他們開發了藍色發光二極管(LED),使節電的高亮度照明器材成爲可能,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兩人因預測被稱爲“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獲獎。

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獲得,兩位物理學家因爲在量子光學領域對光與物質間的密切關係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而獲得表彰。(來源:環球時報、中新網、華爾街見聞、人民網;整理:孫琪)

轉自:華夏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