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從英國戰船在澳洲傑克遜港下錨,200多名女流放犯從從船上魚貫而下,而這批女囚犯將成爲澳洲開國以來第一批國母。18世紀中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富裕了起來,保暖思淫裕有喫有喝的英國人從上到下便使勁地開始生孩子,兩個太少五個正好八個也不算多。

從1700年到1800年英國人口漲了一倍,從500萬漲到了900萬,資本家們歡呼雀躍這是人口紅利,於是他們捲起袖子拼命開工廠變着法兒的剝削勞工,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可不是什麼紅利,多一個孩子等於多一份內卷,就業崗位就這麼多很多人就算擠過頭也找不到一份餬口的工作,因此相當於一批英國人慘遭結構性失業,在英國各大城市街頭,數量衆多的街溜子成爲最亮眼的風景線,街溜子多了小偷小摸作奸犯科的事兒自然也就多了。

在那個時代英國人在晚上一般是都是不敢出門,想象一下如果夜晚的街頭到處都是迪奧和無慘,誰還敢出門溜達?否則丟錢是小丟命可就麻煩了。一開始英國人處理這些罪犯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將他們統統丟進監獄,然而時間一久英國人卻發現自己實在太天真了,簡而言之就是監獄太小警察太少。

直到1829年英國纔有較爲靠譜的警察部隊,再說以前的警察只能叫做捕快,人數少也沒有組織。很快狹小的監獄就被填滿了,警察就不夠用了就算他們天天996也抓不完,如此之多的罪犯,不得不說無論啥時代,無論多麼富強而他們總有將監獄填得滿滿的天賦,若再不找個方法,英國將成爲犯罪的王國,不過很幸運當時英國的殖民力遍佈天下,於是英國人想出個決妙的主意,那就是將罪犯輸送到殖民地,這樣既可以開發殖民地又可以將罪犯統統趕走實在太划算了,很賺不賠的買賣秦始皇也做,當年他征服百越,不就將把50萬罪犯扔到嶺南了。

一開始英國將罪犯們流放到北美,也就是現在的美國,但是1775年美國革命之後罪犯就沒有什麼地方去了,一開始英國人以爲自己穩操勝券,因此他們預先將罪犯關進船內,等叛亂一被鎮壓就啓程前往美洲。

知華盛頓大統領不給面子,硬生生讓美國獨立了,英國人這樣傻眼了,如今所有的囚犯全都被擠爆了,而最後們依然在各大街頭橫行無忌,就像是一憋了一肚子翔的人急需找個廁所,英國政府認爲必須找一個新的流放地,就這樣澳大利亞進入了英國人的視野。

1769年英國著名航海學家庫克船長發現了傳說中的南大陸澳大利亞,這是一片蠻荒土地到處都是毒蟲毒蛇,蹦蹦跳跳的奇怪動物以及光着屁股的土人,所謂流放地必須夠遠、夠大、夠鳥不拉屎同時要夠安全,畢竟流放或者死刑要儘量保證流放犯不死。而澳大利亞就完全符合這樣的特徵,它距離英國足有1.2萬公里,囚犯即使再牛也逃不回來。

其次澳洲發土人和野獸也夠弱,當時澳洲土人還處於石器時代,最厲害武器竟然只是迴旋鏢,至於槍他們見都沒見過。至於那裏動物也非常弱,英國人豢養的獵狗在那裏就可以成爲頂級獵食者。

1784年英國政府正式拍板將澳大利亞作爲刑事犯以及政治犯的流放地。

1786年英國選擇了736個倒黴蛋正式踏上了前往澳洲的旅程,一個名叫亞瑟菲利普的海軍上校成爲了澳洲第一任總督。去往澳洲的第一批罪犯並沒有犯什麼重罪,既沒有刑事犯也沒有政治犯,其中最多的就是小偷,有人偷了幾塊奶酪有人偷了一隻雞,有的只是在地裏多拔了幾根黃瓜,到現在只是訓誡兩句,然後在當時卻至少要流放七年。

在那個年代航海是九死一生的,更何況要經歷一場1.2萬公里的遠航,過了整整252天囚犯第一艦隊終於在澳洲靠岸,一共有48人死在了路上,以當時那麼惡劣的環境這是一個奇蹟。就這樣568名囚犯、191名女犯人、646個士兵、43個士兵家屬,加上五個醫生20個官員成爲澳大利亞第一批公民。

面對這塊蠻荒大陸,殖民者遭遇了很多困難:

01

首先是喫飯問題,被流放的罪犯雖然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之處卻都是一羣遊手好閒之輩,種地這種事他們哪懂呢?因此他們第一年播種的穀物,大部分都進了田鼠的嘴裏。如果英國本土不運糧過來,這羣溜子都等於死。

02

其次就是男多女少,據統計第一批犯人的平均年齡大概在24歲左右,都是血氣方光的小夥子,然而在澳洲卻僅有不到到200個女人,長期辛勞飽受欺凌又缺少女性,男囚犯的心中充滿了仇恨,因此他們將所有的憤怒都發泄在土著人身上。

一開始厚道的菲利菲利普上校準備和土著人建立良好的關係,畢竟英國人初來乍到對澳洲還不熟悉,需要經驗豐富的本地人引導。起初殖民者和土著們相處的確實不錯,但就像他們在北美一樣時間一久他們將便將自己種族滅絕的天賦充分展現出來。不過菲利普上校的三令五申,犯人們到處襲擊土著搶走他們的食物以及女人,無奈之下土著們只好向內陸逃去。

與此同時由於缺乏長期缺乏女人,囚犯之間還出現了大量哲學現象,犯人們睡不着喫不香,幹活都沒有精神,可以用人人自危來形容,畢竟身邊都是野獸前輩,香蕉君、比利王這樣的黑暗天王隨時可能被襲擊,試問誰能睡着呢?

隨着一艘艘囚犯船的到來,澳洲男囚已經激增到6000多人而女囚犯依然不到200,哲學現象有增無減,菲利普總督認爲如果不再派些女囚犯過來,還真不知道這羣罪犯能幹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在菲利普的一再請求下,一艘名爲朱利安娜夫人號的戰船於1789年從普斯茅斯港起發,而這艘船裏裝載了整整221名女囚犯。

這羣女囚犯平均年齡大約在27歲大部分是單身,其中已婚爲婦女最多不超過34%,還有很多是寡婦,和之前一樣他們並沒有犯過什麼大動作,大多數是小偷小摸。上了船女囚犯們的生命就由不得自己了。爲了保命女囚犯們選擇委身與海員們幫他們度過這漫長的無聊的海上時光。

從英國的澳洲茱利亞安娜夫人號沿途停到多地,在此期間海員們也沒讓女囚犯們閒着,他們強迫女囚犯們通過皮肉生意來賺錢,而這些錢自然都落入了海員們的荷包,一路走走停停女囚們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踏上了澳洲的大地。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尚未婚配的他們很快就產下了第一批殖民地嬰兒,至於父親是誰則無人知曉。雖然結束了令人難以回首的萬里航行,但女囚們不過是從一個火坑跳進了另一個,等待他們的將是多達6000多名男囚犯。

一下船年輕漂亮女囚犯便首先被政府官員以及軍官們挑走,其餘的則給海員們、士兵們做情婦。當時的澳大利亞被人們視爲號外之地,然而依然吸引了一些投敵的自由移民。爲了留住這些移民並吸引更多的新移民,澳洲殖民政府將女囚犯分配給他們做工,女囚犯也通過幫助他們種地、放牧以及洗衣服來換取衣食。

從1788年到1852年被流放到澳洲的女性約有24000名,然而男性囚犯的數量只是他們七倍,男性比例依然失調,在殘酷的澳洲大陸女囚們完全被物化了,在澳洲政府層面的任何一個報告中都對當地女囚的墮落感到喫驚,因爲那裏的女囚基本都依附於男性,靠當情婦、妓女來賺錢,有一些澳洲官員說男囚犯只要在殖民地好好改過就能獲得拯救。

然而女囚卻是無可救藥的,隨着時間的推移歐洲逐漸從一個蠻荒之地變爲一個較有潛力的殖民地。在英國老農民的指導下,囚犯們學會了種田,糧食多了起來。與此同時囚犯們開始在澳洲種植牧草放牧牛羊,而這也萌生了世界聞名的澳洲畜牧業。英國政府認爲不能再放任囚犯肆意妄爲,必須一方一俗重建社會道德,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混亂的人與關係,讓他們建立正確的婚姻。

於是澳洲政府頒佈政策女囚犯一旦結婚就能獲得自由,爲了被釋放女囚們會使盡渾身解數找人嫁掉。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那對女囚們來說這是邁向自由的階梯。在監獄內的女囚們穿着粗糙的裙子裝扮好排成一排,站在工廠內等待男人來挑選。每個男人手中拿着圍巾或手絹,如果看中哪個就把它拴在女神的腳上,這樣他們婚姻關係就立即生效了。

雖然看起來有些隨便,但他們別無選擇,然而即便如此也僅有少數女囚能結婚,因爲就連囚犯們也看不起這批小仙女,認爲他們太墮落不配嫁出去。少數結了婚的女囚犯也成爲生育機器,根據統計幾乎每個家庭都擁有六個以上的子女,除了婚內生育以外,婚外生育非常普遍,因此女囚犯基本上被描述爲粗族的下娃女、私生子的製造者。

在女囚努力下到了1850年左右,當地出生的人口數已經超過了自由移民的數量,男女比例上升到10 : 8,1856年之後英國已穩定了社會秩序,因此不再將犯人派往澳洲,然後前往澳大利亞的移民都是自由人。當時澳洲受困於男多女少,而英國正好相反是女多男少剩女滿街都是,女人的數量大約比男人多了100多萬。

在這個背景下大量無法嫁出去的英國女性爭先恐後地奔往澳洲,也奔向了自己的幸運,隨着大量本地殖民者的出生,以及英國女性的到來,長期困擾澳洲的男女比例是條問題終於解決。如今澳大利亞早就成了一個高度發達的系統化國家,雖然不願明說但至今仍有許多澳大利亞人認爲他們的開國之母是妓女。

但我們不應歧視人家女性,他們只是時代與環境的犧牲品,澳大利亞的開國史不僅有南方人的業績,同時也有北方人的功勞和付出。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