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丨青柳


這兩天有一篇《我的縣長父親》一文在網上火了又被刪了。



這是山東省德州市作家協會舉辦“廉潔文化主題文學作品徵文”活動的一等獎,這是個主題很明確的活動。但這件事之所以能出圈,還是因爲“《我的縣長父親》獲一等獎”和《夏洛特煩惱》裏的橋段太像了。

在那部電影裏,袁華飾演的幹部子弟獲得了徵文一等獎,題目是《我的區長父親》。這本是個諷刺官員蔭庇子女的段子,沒想到這篇徵文從題目到事蹟幾乎嚴絲合縫地對應上了。


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沒想到生活來源於藝術。因爲和影視橋段撞車,只能委屈了現實中的作品。

無論如何,刪除文章終究是一種退讓,那麼當事單位到底在怕什麼?



01

這篇文章寫了什麼


雖然文章被刪除,但雁過留痕的互聯網已經把這篇文章記錄下來了。


文章中,作者描述了父親幾十年來的人生經歷和對整個家庭的影響:早年是一名黨政機關的幹部,一生起起伏伏,從描寫中,能夠浮現出一位爲人民辦實事,俯首甘爲孺子牛的“老幹部”形象。


文中作者的父親被貼上了3個標籤:“無情”“摳門”和“一根筋”,但是從作者對父親日記本的閱讀來看,在當地百姓們心中,縣長父親卻是一個“清官”和“好官”。


比如,作者在文中說,戰爭爆發後,參軍的新兵很可能會被派上戰場,但即便如此,作者父親依然把年僅16歲的大哥送入軍營,過了幾年又將作者二哥送去入伍,從抗日戰爭時期到和平年代,作者的家族中義工參軍入伍多達27人。


▲右一爲作者父親(圖/禹城文學公衆號)


作者還記錄了一些細節:作者的堂哥從山東水利廳回到禹城發展時,剛開始是一名臨時工,水利局黨組多次向時任縣長的作者父親打報告,希望能讓作者堂哥轉正,但是作者的父親硬是沒批,理由就是上級沒有相關政策。


可見,這是一篇情真意切、當然也是典型人物的模式化作品,得承認文章一些細節描述很到位的,以至於有網友說自己被感動了。


這樣一篇作品,獲得一等獎似乎也實至名歸。



02

和影視橋段哪裏不一樣?


有人說,這篇文章和《我的區長父親》那樣的文章不同,情感真摯、事蹟感人,是一篇難得的好文。


我倒覺得這篇文章和《我的區長父親》從內容上說也未必多大不同。如果真有這麼一篇講自己區長父親的文章,只要寫作者不是坑爹的“周公子”這種,大概率寫的也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講自己父親兢兢業業、忘我工作、舍小家爲大家,有權力但不用、有人脈而不使,想必也是一副高大的形象。


所以,內容未必是影視作品和真實作品最大的區別。最大的區別是,“區長父親”是現任領導幹部,他的權力顯然是能輻射到一次徵文的;“縣長父親”則是早已離世的老幹部,不可能干預徵文活動,作者本人也是退休幹部,獲獎與否對她也不會帶來多大益處。

▲獲獎名單(圖/網絡)


也就是說,從程序來講,《我的縣長父親》獲獎大概率是沒有瑕疵的(當事部門在採訪中也已確認)。而且《我的縣長父親》從真實性來說也有一定保證,畢竟是真實中的人物,那些事蹟不難得到驗證。


這也是爲什麼有相當多的網友鳴不平的原因。明明是篇上佳的文章,明明刻畫了一個動人的老幹部形象,有什麼不可以?


影視是影視、現實是現實,有什麼心虛?難道僅僅因爲一些人的調侃,就得把整篇文章刪除?


最後一句話大概說對了,就是因爲網上有波瀾,所以怕了。



03

對輿情的“恐懼”


相信即便不在體制內工作,人們大概也能體會到基層單位對輿情的“恐懼”。那是人心叵測的江湖,那是深不見底的泥潭,只要捲進去,後果很難設想。

在網上引發相當爭議,熱搜都上去了,舉辦這個活動的當地作協會不怕嗎?


別忘了前不久的賈淺淺事件,一個文學圈內部本該用文學標準評判的事,最後也是雞飛狗跳,把多少人帶進了難以言說、無法自證的窘境。這些先例,當事單位會看不見?


其實關於面向各個單位關於輿情素養的培訓,每年不知道有多少,圍繞輿情監測、回應早已是一個產業鏈。但好像這麼多年過去,“遇事先刪”仍是很多單位的首選。


刪文不是最聰明的辦法,一般會製造次生災害。也有很多高屋建瓴的“公關老師”說,“你不能迴避和網民溝通呀,你可以這麼這麼說……”但是他們把機構想得太簡單了,那一套套話術,誰去說,誰拍板,萬一說漏了誰圓場,圓不回來了誰擔責,這些問題仔細想想,就知道沒那麼簡單。


刪文是最粗糙的辦法,卻也是最省事的辦法,它迴避了交流,避免出更多的錯。哪怕是這篇很多網友認爲理直氣壯、當之無愧的作品,相關單位依然有所顧忌,不敢直面爭議,只能一刪了事。


▲微博網友評論(圖/截圖)


有很多網友覺得可惜,也覺得不應該。但這些網友其實也是隔岸觀火,隨便在網上摘兩條評論,不妨想想如果是自己碰上了,該怎麼回答。


“假如一開始是《我的父親》,一樣可以獲得一等獎嗎?”


“問題是你這評獎標準到底是什麼?是認可作者文筆好,還是認可縣長幹得好?縣長幹得好,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推廣,放在徵文比賽裏顯然是瓜田李下,自找話題。”


“按這個標準,凡是官員的孩子都可以來投稿我的X長父親/爺爺,只要父親爺爺有事蹟,寫得情真意切就都能得獎,網友還不能質疑,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事蹟好不一定作文好,文學變成先進事蹟報告會了。”


這些問題好回答嗎?反正我倒覺得挺尖銳也挺詭譎的,不是那麼容易反駁。如果再發酵,眼尖槓精網友再從中找出點什麼,那就更不堪設想了。


在當下的互聯網空間裏,只能委屈了這篇文章。從採訪中可以看到,這位作者的寫作是有誠意的,她在相當體量的一手材料和他人講述中,把父親的事蹟爬梳了出來。


可惜,現在的互聯網空間,幾乎無法說理也不敢說理,沒有明確的討論規則,所以當輿情洶湧而來,人們只能抱頭四竄,都不敢直面一眼了。


這樣的空間,只怕可惜的不只是這篇文章,還會有更多、更寶貴的東西。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