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2月9日,年仅32岁的印度医生柯棣华与世长辞,朱总司令无比惋惜的为柯棣华挽联中题词:“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照耀着中印两大民族。”作为最早援助中国抗战的印度籍医生,柯棣华医生一生无悔于援助抗日事业。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外国友人积极投身中国战场,为反法西斯侵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广为人知的国际友人白求恩医生。1937年随着中日关系的恶化,日本单方面挑起七七事变,印度决定派一只医疗队支援中国,从小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学生柯棣华深知被殖民统治的屈辱,他放弃了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机会,毅然决定前往中国。

对于柯棣华来说,中国完全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但他深知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在遭受着和自己童年一样被殖民统治的苦难。柯棣华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绍拉普尔市,兄弟姊妹8个,母亲患有残疾,柯棣华原名德尔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柯棣华幼年被迫辍学,但是好学的他仍然考上的医学院。

柯棣华(右二)

1938年9月17日,柯棣华作为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一员,第一次来到广州码头,时任保卫中国同盟主席的宋庆龄亲自接见了他们。1937年9月29日,他们一行五人,前往汊口,被编入中国红十字会第15救助队,由于他的印度名字太过长而且拗口,中印文化协会主席谭云山专门给这五人每个人名字上加了一个“华”字,以表达对中国支援的感激。

朱总司令与柯棣华(右二)

1939年1月16日,正在重庆工作的柯棣华,为响应党的号召,柯棣华一行前往延安,就在出发前夕,柯棣华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很多同事劝说柯棣华回国料理父亲后事,但是柯棣华毅然决定前往延安,救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他向八路军同志说道:“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是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

1939年冬天,柯棣华强烈要求前往晋察冀敌后,支援游击战争,救助受伤的战士。毛主席还专门为他们一行举办了欢送会。1939年冬天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一行在在晋东南、晋西、晋南、晋中,在晋察冀根据地多次走访救助伤员,沿途施行了50多次手术,救助了2000多名伤员。在艰苦的环境下,柯棣华和战士们同吃同住,毫无怨言。尤其在百团大战激烈的涞水战役,柯棣华医疗队13天里接收800余名伤员,给558人进行施救手术。

1941年,在抗战工作线上战斗的柯棣华已经来中国4年了,他正式加入了八路军,就任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以及在艰苦的条件下,柯棣华患有癫痫,这种不定期发作的恶疾时常折磨着这位优秀的印度医生。但是医疗物资紧缺,柯棣华根本无暇顾及自己。

组织上多次安排他去后方疗养,都被柯棣华拒绝。柯棣华多次恳切的表达:“只要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中国人民得到解放,就是我死了,印度人民也是高兴的,因为我已经把我的一生献给了东方反法西斯最壮丽的事业!”

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同志积劳成疾,年仅32岁与世长辞,作为最早援助中国的印度医生,柯棣华实现了自己伟大的人生理想,为反法西斯奋斗终生。虽然他与世长辞时,中国仍未解放,但是中国人民会永远铭记您对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做出的伟大贡献。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