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李永華 | 湖南報道

“到了退休的年齡,回頭再來看我們這代人,好像還挺特別的。比如說,我們是改革開放以後參加工作的第一代人、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第一批打工妹、第一代承受獨生子女壓力的人。”60歲的黃偉剛從湖南一家國有企業辦理了退休手續,從今年10月開始領取退休金。

黃偉的總結大體是這個羣體的素描。正因爲這些時代烙印與羣體特徵,像他這樣的60後——上世紀60年代出生,如今60歲左右的人們,被稱爲“新老人”,近年來陸續進入退休年齡。

60後是一個超級龐大的羣體。統計數據顯示,上世紀60年代是我國人口出生高峯期,人口出生率超40‰,總出生人口數爲2.45億,其中,1963年出生人口最多,達2934萬人。

這意味着60後將以每年2000多萬人的規模進入退休年齡,有媒體將此稱之爲“史上最大規模退休潮”。

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楊舸認爲,60後這批人將於“十四五”期間逐步進入老年期,推動老齡化進程的突然加速。據預測,“十四五”期間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規模年均增長約1000萬,遠高於“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700萬的增幅。老齡化進度的加快帶來勞動力結構的迅速變化,也引起醫療保險、養老金等公共支出的快速增長,給社會運行機制的及時調整帶來挑戰。

挑戰,也是機遇。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指出,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我國具備堅實的物質基礎、充足的人力資本、歷史悠久的孝道文化,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解決好這一重大課題。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認爲,“十四五”時期,“60後”羣體將成爲老年人消費主體,他們具有更高的自主意識、消費意識、參與意識。老齡產業將成爲拉動內需、擴大就業、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現在纔是幹事創業的最佳年齡”

黃偉自稱是時代的幸運兒。讀大學的時候,他們是真正的天之驕子,畢業分配工作到了一所大學教書,成爲一名教授,在業內頗有名聲;20年前,他轉型去了一家大型企業,成爲一名上市公司高管。

儘管已經開始領退休金,黃偉仍在公司照常上班,其收入遠高於退休金。他說,在這家公司,像他這樣的60後同事還有不少,繼續擔任着重要崗位。

58歲的邱小英退休前是一名事業單位中層幹部,她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我覺得現在纔是幹事創業的最佳年齡,工作經驗豐富、社會資源多,而且孩子們都大了,沒有家庭顧慮,一心撲在工作上。”

“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邱小英很喜歡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如果不上班,天天在家裏,我可受不了,從更大範圍來說,我覺得現在完全不幹活,只拿退休金,是浪費國家資源。”爲此,她退休後又去了一家民營企業擔任管理人員,幹勁十足。

作爲一名60後,湖南一家民營醫藥上市公司董事長說:“我現在身體很好,每天運動兩個小時,要兩個年輕人陪練,一個人還陪不動。”在他未來10年的計劃中,“退休”兩個字還有點遙遠。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統計發現,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共有2625人,在董事長總數量中佔比54%;已經超過60歲的董事長有774人,佔比16%。1960年後出生的總經理共有4564人,在總經理中佔比95%;已經超過60歲的總經理有461人,佔比10%。

毫無疑問,這個羣體是我國企業界的頂級精英,雖然年屆花甲,但可以預期的是,在未來10年,他們仍將是我國絕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掌舵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他們的寫照。

此外,有些公司的基層崗位也傾向於聘請60後。《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到,不少物業公司保潔、保安崗位員工年齡普遍在50歲、60歲以上。某物業公司管理層員工說,保安保潔工作又髒又累,時間長,工資還低,招不到年輕人。

相對於城市裏的同齡人,農村60後的生活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農村人哪有退不退休的,該種田還是種田。”63歲的楊桂榮說,兩個小孩一個遠在南京,另一個在當地縣城買了房,他自己則住在鄉下老家,種田種果樹,養雞養鴨。

他覺得這樣的日子很好,不像年輕的時候要拼了命地幹農活養家餬口,“現在是乾點‘養生活’,想做多少就多少,想什麼時候做就什麼時候做”,每年的收成也算不錯,“不用買米,小菜也夠喫,上街稱點肉纔要花錢”。

楊桂榮的小學同學尹鵬非常懷念幾年前在一所高職院校當門衛的工作,“做了5年,晚上做門衛,白天在餐廳幫忙,拿兩份工資,一個月到手有5000多塊錢,只是時間長了一點,每天要幹16個小時。”儘管如此,他還是強調,“年齡大了,反正睡不着,有8個小時休息也夠了。”3年前,臨近60歲的他被辭退,“學校說是要遵守勞動法,我不能再接着幹。”

回到鄉下老家,尹鵬曾去過採石礦抬石頭,卻發現終究頂不住,“一兩百斤一坨的石頭,腰承受不起了”。不過,他並不缺活幹。“現在,60多歲在農村算是年輕人,只要願意做,就有人喊你做工”。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就業人口中,60歲以上人員佔比爲8.8%。BOSS直聘平臺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該平臺上活躍的55歲以上求職者數量同比上漲27%;崗位描述裏明確“歡迎退休人員”的崗位同比上漲33%。

同時,老年就業得到了政策層面更多支持。《“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指出,加強老年人就業服務,鼓勵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庫,爲有勞動意願的老年人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新創業指導服務。支持老年人依法依規從事經營和生產活動,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按照單位按需聘請、個人自願勞動原則,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合理延長工作年限。

“我們這代人,養老更多靠國家,靠自己”

59歲的王建軍去幼兒園接兒子的時候,常常被誤會成爺爺,次數多了,他慢慢習慣。一直等到二胎政策放開,他纔有機會實現二胎夢。當時,女兒已經大學畢業。

王建軍說,像他這樣追求二胎的同齡人雖然不多,但身邊也有小羣體,“我們趕上了計劃生育政策特別嚴格的時代,夫妻兩個又都在體制內,想生二胎不容易。”

1982年9月,計劃生育被定爲基本國策,同年12月寫入憲法,60後恰逢其時,獨生子女家庭是普遍狀態。

薇姐,今年已經56歲,去年退休。年輕時,夫妻都忙於工作,沒有要小孩,直到她45歲才生一胎,今年兒子11歲,正讀小學五年級。“退了休,就是管孩子;不過,別人是管孫子,我是管兒子。”薇姐說,至於養老,既很現實,也很遙遠。

從另一個方面看,楊舸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相對於40後、50後的多子女家庭,獨生子女政策讓60後在退休之時有更多的積蓄,更輕的家庭負擔。

而在黃偉看來,“我們這代人,養老更多靠國家,靠自己,養兒防老有點談不上。如果現在不上班,我現在的退休金要生活是夠了”。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自上世紀90年代建立以來,從縣級統籌起步,逐步提高統籌層次。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0.3億人。2012年以來,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從1686元增長到2987元,城鄉居民月人均養老金從82元增長到179元。

身在農村,年收入微薄的楊桂榮目前也沒有考慮靠兒子養老,現實考慮就是孩子經濟壓力大,“他在縣城買了房子,每個月要還房貸,孩子上學要花錢,買根蔥、買兜白菜都要錢”“能不給小孩增加負擔就不錯了”,他的這種想法似乎頗有代表性。

更重要的是,作爲改革開放後參加工作的第一代人,60後普遍有更厚實的家庭積蓄,能夠支撐自己的老年生活。

央行發佈的《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顯示,戶主年齡爲56~64 歲的家庭戶均總資產最高(355.4 萬元),且戶主年齡爲65歲及以上居民家庭投資銀行理財、資管、信託產品的均值爲23.9萬元,是總體平均水平的1.4倍,遠高於其他年齡段水平。

此外,《中國經濟週刊》接觸的多位60後表示,自己身體條件好,孩子成家以後,自己單獨生活更自由,也能避免家庭糾紛。

未來,選擇專業養老機構的60後也會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全國養老服務牀位總量目標是達到900萬張以上。

旅遊、抖音、網購、廣場舞,一個都不能少

“剛剛退休,每天出門,老公女兒以爲她去跳廣場舞了,結果,她去說脫口秀了。”9月14日,長沙市政協主席陳剛爲長沙代言,提到了一位“只應長沙有”的大媽,就是《脫口秀大會》熱門選手58歲的黃大媽。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到,黃大媽退休前是長沙一家大型商業公司的基層工會主席,工作時就很活躍。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黃大媽說:“脫口秀豐富了我的退休生活。我一直覺得不管推開哪一扇門都會看到不同的風景,講脫口秀是我的同齡人可能不會去推開的那一扇門,我推開了,那我就看到了完全不同的風景。”

另一位大媽主播說:“忘記年齡!開開心心做抖音!60後的我在抖音找到存在感。”

60後確實看到了不同的風景。在工作年齡段,他們親歷改革開放40餘年,特別是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大潮,讓他們的退休生活顯得更加多元化。

60後對移動互聯網玩法一點都不陌生,而且,隨着他們步入退休階段,銀髮經濟隨之爆發式增長。

楊舸認爲,相對於以前的老人,60後有更強的消費能力,而且人數有規模效應,今後會給養老產業、醫療健康、旅遊產業等帶來新的增長潛力。

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發佈的《銀髮經濟崛起——2021老年用戶線上消費報告》顯示,2021年前3個季度,56歲以上用戶在旅遊度假上的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10倍,本地周邊遊、園藝生活、花卉綠植、文玩收藏成交額均有明顯增長。2021年前3個季度,56歲以上用戶網購手機的成交額同比增長99%。此外,老年人在新型家電上的消費也明顯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旅遊綠皮書:2020~2021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顯示,有超過23.9%的60後個人旅遊消費開支超過5000元,高於70後、80後,也高於90後、00後。

從江西一家出版社退休後,老丁和妻子過上了讓很多人羨慕的神仙日子——夏天在廬山避暑,冬天去廣西北海,其他日子在南昌,短期旅遊同樣必不可少。10多年前,他們在廬山就買了一套房子;過冬時的北海公寓是租賃。“房東是30多歲的年輕人,平常在北京,我們每年都租他的房子,他每年也會優先考慮把房子租給我們。”

儘管暫時沒打算離開工作崗位,黃偉還是設想過今後悠閒自在的生活,爲此,他幾年前在湖南瀏陽農村與當地村民共建一套住房,租期20年,村民平時自住。等到正式退下來,他期待着歸隱田園。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