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瞭解到,該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羅毅、江俊教授團隊與自動化系尚偉偉等合作,通過開發和集成移動機器人、化學工作站、智能操作系統、科學數據庫,研製出數據智能驅動的全流程機器化學家。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化學研究的對象日益複雜化、高維化,傳統的研究範式主要是依賴於“窮舉”“試錯”的手段。面對龐大的化學空間,配方和工藝的搜索常常止步於局部最優,無法進行全局探索。據瞭解,中國科大機器化學家平臺可採用機器智能去查找和閱讀文獻,從海量研究數據中汲取專家經驗,在前人知識與數據的基礎上提出科學假說並制定實驗方案;調度2臺移動機器人和15個自主開發的智能化學工作站,完成高通量合成、表徵、測試的化學實驗全流程;通過配套的後臺操作系統,實現了數據的自動採集、處理、分析和可視化,並裝載了雲端數據庫,可實時調用和更新數據庫信息;獨有的計算大腦通過調用物理模型、理論計算、機器學習和貝葉斯優化,讓智能模型融入底層的理論規律與複雜的化學實驗演化,使得機器科學家更加理解化學,更加擅長化學創造。

以潛力巨大的高熵化合物催化劑爲例,其目前僅限於對最多3種金屬組合進行優化。而機器化學家發揮其數據驅動和智能優化的優勢,智能閱讀16000篇論文並自主遴選出5種非貴金屬元素,融合2萬組理論計算數據和207組全流程機器實驗數據,建立了理實交融的智能模型,指導貝葉斯優化程序從55萬種可能的金屬配比中找出最優的高熵催化劑,將傳統“炒菜式”遍歷搜索所需的1400年縮短爲5周。

國際審稿人評價該成果“將對化學科學產生巨大影響”。該工作脫離了傳統試錯研究範式的限制,展現了“最強化學大腦”指導的智能新範式的巨大優勢,引領化學研究朝着知識理解數字化、操作指令化、創制模板化的未來趨勢前進,確立了我國在智能化學創新領域的全球領跑地位。

(中國科大供圖)責任編輯: 何沛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