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濤

用超大字體寫着“19.9元領100元話費券”,消費者付費後,卻收到一堆面值較小但門檻極高的優惠券,或壓根什麼也沒收到,這般營銷推廣在引發關注和熱議之餘,更要警惕和追責。

簡單溯源,不難發現,這類“話費充值”廣告,不少是發佈在了知名度較高的平臺上,這些平臺爲其引流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爲其背書。正因如此,出於對平臺的信任,不少消費者放鬆了警惕,最後掉進了提前挖好的消費陷阱裏。

有消費者表示,其在豐巢取件成功後,收到了公衆號彈出的“話費充值”活動頁面,並誤以爲是豐巢官方活動。但支付29.9元后,卻遲遲未收到話費到賬提示,且聯繫不到客服。後來消費者才發現,這個活動是由一個名爲“購物貓貓”的平臺發起的,豐巢只爲其打廣告引流。

還有消費者在芒果TV追劇時,彈出一則“19.9元充值100元話費券”廣告,支付19.9元后頁面提示需下載“繽紛禮”App領取,下載後才發現是22張滿減券,面值最小僅1元,且使用有限制,消費者才意識到被騙了。

中新經緯梳理發現,同類消費陷阱在其他平臺上也不難尋得蹤跡,且存在時間不短。據律師分析,此類廣告已涉嫌虛假宣傳、消費欺詐,在細節上大玩模糊手法,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

我們要追問的是,這類消費陷阱此前已屢遭曝光,爲何還能持續堂而皇之出現在消費者視野中?

一些平臺憑藉知名度爲這類廣告背書,分得了利益,當騙局被識破後,沒有任何理由抱怨是“背鍋”了,豐巢、芒果TV等作爲廣告發布平臺,應當對廣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而且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在這件事上,享有知名度的平臺不能擇乾淨自己,不能“裝瞎”!

可以看到,目前已有平臺放棄這部分廣告收入,並啓用日常巡檢和定點檢查機制,打擊這類惡意營銷行爲,不過效果不夠明顯。我們呼籲相關部門,重視消費者的投訴,加入到打擊此類違法活動中來,更重要的是,要加大打擊和懲治力度,讓廣告發布者和發佈平臺付出更大成本,以此敦促他們把相關責任和義務落實到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