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查沁君

“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佔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佔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東部省份高技能人才佔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5%。”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並提出上述培養目標。

目前,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每年培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超千萬。在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是職業院校的畢業生。

如何理解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卻還要“大力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建設”?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界面教育表示:這直面國內職業教育體系‘大而不強’的問題。當前的職業教育與技能人才培養存在‘兩離’與‘兩低’現象。

熊丙奇解釋,所謂“兩離”,一是職業院校“偏離”職業教育定位,有些職業院校雖名爲“職業”,卻並非以就業爲導向,而出現以升學爲導向辦學的傾向。

二是職業院校畢業生“逃離”技能崗位。《中國青年報》教育科學部去年曾向全國職業院校學生髮放調查問卷,結果顯示,63.97%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畢業後不會選擇進入工廠、工地、車間等一線基層崗位,只有32.8%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髮現周圍同學畢業後會選擇電工、焊工等實體經濟崗位。

所謂“兩低”,一是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低”。熊丙奇稱,從全世界範圍看,辦好職業教育,給學生高質量的技能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通常是普通教育的三倍。

二是技能人才的“收入低”。前程無憂近日面向應屆/在校專科生髮起調研,結果顯示,63.8%的受訪專科畢業生預期月薪在5001-8000元,但在已獲取錄用通知的畢業生中,29.3%的受訪專科畢業生實際薪酬達到了這一區間,63.4%的受訪專科畢業生實際月薪在5000元以下。月薪過萬的受訪專科畢業生不足5%

要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就必須着力解決這‘兩離’‘兩低’問題,要引導職業院校安於職業教育定位培養技能人才,以及技能人才樂於選擇技能崗位成爲高素質技能人才。熊丙奇表示。

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意見》在職業學校招生方面提出改革舉措,包括採取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同批次並行招生等措施,穩定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

今年51日,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實施,明確將職業教育定位爲與普通教育平等的類型教育,職校學生與普通教育學生有平等的升學與就業、發展機會。新職教法第十條還提到,“國家採取措施,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全面提高產業工人素質。”

相比新職教法,《意見》針對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具體、明確、系統化的要求。

例如在強調企業主體上,新職教法提出,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規定企業可以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等要素舉辦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

《意見》則進一步提出,鼓勵各類企業結合實際把高技能人才培養納入企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依託企業培訓中心、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網絡學習平臺等,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

國有企業要結合實際將高技能人才培養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情況納入考覈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積極參與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等。《意見》稱。

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範圍的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符合條件的投資,可依據有關規定按投資額的30%,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改革人才評價體系也是高技能人才培養、技能型社會建設的一大重點。

在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通道上,《意見》提出,對設有高級技師的職業(工種),可在其上增設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技術職務(崗位),在初級工之下補設學徒工,形成由學徒工、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構成的“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

在健全職業標準體系和評價制度上,完善以職業能力爲導向、以工作業績爲重點,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道德養成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推動職業技能評價與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相適應,與使用、待遇相銜接。

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自主確定技能人才評價職業(工種)範圍,自主設置崗位等級,自主開發制定崗位規範,自主運用評價方式開展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評價。

企業對新招錄或未定級職工,可根據其日常表現、工作業績,結合職業標準和企業崗位規範要求,直接認定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

同時,打破學歷、資歷、年齡、比例等限制,對技能高超、業績突出的一線職工,可直接認定高級工以上職業技能等級。

對解決重大工藝技術難題和重大質量問題、技術創新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師帶徒”業績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可破格晉升職業技能等級。推進“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證書”制度實施。

《意見》還指出,要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力度,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具體保障措施方面,各級政府要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按規定支持高技能人才工作。企業要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60%以上用於一線職工教育和培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