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近日,在浙江天目山中發現新物種“白蓋雞油菌”的消息引起廣大網友關注。

據@央視新聞 微博消息,這種菌由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林文飛在天目山發現。其菌蓋表面光滑,稍微油膩,顏色爲奶油白色至灰白色;肉質堅實;氣味不明顯。新物種的發現,對於生態保護和生物進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科學家對新物種的描述專業而嚴謹,但這並不妨礙網友們提出心中最關注的問題,“能喫嗎?”“好喫嗎?”“怎麼喫?”

也有網友表示:“這個可以問雲南人“隨機挑選一個雲南人來鑑別”

網友們的好奇(胃)心(口)讓發佈相關消息的媒體“操碎了心”,特別在文尾加了“食品安全提示”:提醒!在科研結果沒公佈前,一定不要喫!

對此,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相關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食用野生菌有三個最基本的原則:沒有喫過的儘量不要喫;不認識的儘量不要喫;沒有把握的儘量不要喫。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發現“白蓋雞油菌”的林文飛老師在浙江大學校內早已“成名”。因爲他和同事一起開設有一門通識課程“神奇的菌菇世界”(已更名爲“多彩的菌菇世界”)。喜愛這門課的粉絲們還專門爲其建立了百度詞條,這門神奇的“寶藏課程”,帶領着同學們不斷髮現大自然的“寶藏”。

據《浙江大學報》此前介紹,2016年,林文飛與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教授李衛旗合作開設了一門通識課程《神奇的菌菇世界》。雖課程排在週末,卻少有學生請假,甚至有不少申請旁聽的學生找上門來。因時間問題,這門課在2018年停了一個學期。但2019年,林文飛與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朱旭芬和霍穎異又合作重新開設這門通識課程,並將課程名稱改爲《多彩的菌菇世界》。

上過這門課的同學評價道:“這門課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放鬆身心的過程,親近大自然讓我走出了教室,見證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此外,作爲文科生的我得以接觸到生物領域,培養了另外一種思維方式。”“這門課對我的影響很深遠,走在路上或者在餐桌上見到蘑菇,都會想起在這門課上學到的知識。”

課程結束後,還有不少同學會跟林文飛保持聯繫,時不時發一張在路上遇到的蘑菇,詢問一句“這個蘑菇是不是有毒”。而對於林文飛來說,相比於一個人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和同學們的互動交流也讓他倍感幸福。培養同學們對菌菇的興趣,正是他開設這門課的初衷。

林文飛認爲,菌菇不僅僅能擺上餐桌、調理身體,還能用於臨牀治療。目前,他正在推廣“全菌物複方治療”,把近300多種食藥用真菌推向臨牀實踐,開發出100多個藥用真菌驗方,基本涵蓋了人體各類疾病。“臨牀驗證,治療方法在糖尿病、肝病、腎病、腫瘤等領域效果突出,而用於身體調理的菌物用藥及菌物功能酒系列產品,在臨牀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林文飛介紹。

出生於“香菇之鄉”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的他,從小便和菌菇打交道。頻頻出現在農田和飯桌上的香菇,從那時起便深深吸引了他。後來,他選擇了生物專業,走上了更精細的研究之路。“幾十年來,雖然辛苦,但更多的是熱愛。神奇的菌菇們讓我一直保持着對世界的好奇心。野外工作也讓我不僅擁有了強健的體魄,也擁有了年輕的心態。”林文飛說,世界上研究菌菇的人還不是很多,爲了讓更多的人挖掘到菌菇這塊“寶藏”,他將繼續致力於菌菇的大衆科普。

另據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官方微信公衆號介紹,除了在校內開設課程,林文飛研究團隊把目光投向廣大市場,已研發出猴頭菇固體飲料,在猴頭菇提取液中加入水果粉,生產若干款針對年輕人的功能性菌菇食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