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的‘男德班’在羣嘲中草草了事,這一次呢?

“男德班”培訓人員向學員講解幼兒護理知識。

還記得7年前的“男德班”嗎?它又來了。

9月15日,長期從事性別研究的專家方剛發佈了一則招募“男德班”帶領者的文章。文章中,他將“男德班”的培訓目標定義爲:倡導性別平等,反思支配性男性氣質,反對性別暴力,挑戰不平等的性別機制,培養男性做全參與型的伴侶、父親。

作爲全國婦聯權益部、聯合國人口基金等多個國內外組織長期合作的男性參與專家,方剛早在2015年10月就推出過一期“男德班”,不過當時僅有兩位男士報名,而且很快也在輿論的“羣嘲”中草草了事。

7年之後,重出江湖的“男德班”會得到公衆的什麼反應,它又能教給男性什麼?

一般認爲,女性屬於弱勢羣體,男性是性別不平等機制的既得利益者,在性別平等運動中,男性需要做出改變。而另一方面,傳統觀念要求男人必須陽剛、性格堅強、有淚不輕彈、事業成功等,這些都會成爲男性的“包袱”。

方剛說,他希望通過“男德班”的理念倡導,讓男性意識到傳統觀念對自己的壓迫以及給伴侶和孩子帶來的傷害。“只有意識到這些問題,對自身進行反思,男性才能真正參與到性別平等中來。”

帶着這樣的目的,第一期“男德班”在2015年10月開啓。但它沒有趕上一個好時機——彼時,倡導“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的“女德班”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爭議。這類“女德班”在全國遍地開花,從北京、山東、河北一直綿延到陝西、廣東和海南,甚至在溫州市還出現“未成年人女德班”,在輿論的一片討伐聲中,溫州市文明辦、市民政局、市教育局等多部門介入,被責令停班,關閉培訓點。

爲了和上述“女德班”撇清關係,方剛在當時的招生啓事裏明確提出,“女德班”因爲強調傳統的性別分工與性別角色,受到普遍詬病;而“男德班”則是顛覆傳統性別意識,培養全新的好男人、好伴侶、好父親。

即使是這樣努力澄清,也收效甚微。方剛在微博上吆喝了兩個多月,只有兩人報名參加。

不過,對比“女德班”招致一邊倒的批評,“男德班”也得到一些網友的肯定。支持的人認爲,“男德班”倡導的理念,會讓男人擺脫刻板印象,避免對男人的壓制和傷害。

方剛在接受《中國慈善家》採訪時坦言,“男德班”的叫法其實並不準確,而他之所以還是用了這個名字,只是爲了引起大家的關注。他也曾想過“好伴侶”“好父親”“男性成長工作坊”這樣的名稱,但最後還是認爲這些名詞不接地氣,只有“男德班”聽起來簡單、好記、好傳播,會吸引讀者點開閱讀,從而報名。

方剛創立的“男德班”在7年後重出江湖。

不過,“男德班”的稱號依然讓一些人無法接受,有人在社交媒體留言:“一看這名字就噁心”“這是封建糟粕”……

這些留言讓方剛感到有點委屈,也促使他開始思考,是否需要換個其他名稱,既能吸引人,又能讓人感到舒服。

但不管怎麼樣,方剛強調“男德班”的實質是“男性參與”,這個概念在1994年開羅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上首次被正式提出,在1995年的北京世界婦女大會上得到強化並寫入《北京宣言》。它明確呼籲“鼓勵男子充分參加所有致力於平等的行動”。

所謂“全參與”,指的是倡導男女平等地分擔家庭與社會責任,呼籲男性參與家務、照料孩子。

對於引起的爭議,方剛早有預期:“在國內,這個事情本身就是新鮮事,肯定會有挑戰性,我沒有期待一片叫好。”這一次嘗試也讓他和團隊更加了解推動男性參與的困難。“我沒覺得是失敗,我個人覺得還是挺成功的,雖然活動本身參與的人較少,但是社會影響力是比較大的,我們向社會傳達了男性參與、性別平等、反對暴力等概念,算是一次成功的倡導。”

7年過去了,方剛認爲大衆的性別觀念已經有所提升,他也經常看到很多網絡文章強調父親的角色、男性參與、男性改變。加上過去7年裏,一直有網友在方剛的社交媒體上留言,詢問“什麼時候再辦‘男德班’”,這讓他覺得重啓的時機成熟了。

不過,這一次方剛要對原有的模式進行一次改變。上次他直接招員授課,而這次方剛只負責培訓“帶領者”,而“帶領者”大部分是專業人士,未來由他們招收普通學員。

“將招生工作下放給各地的‘帶領者’,尤其是省會或一線城市,這樣會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方剛說。

“男德班”培訓結束,學員手持證書合影。

按照方剛的要求,作爲帶領者,本身要具備性別平等意識,價值觀要多元化,有相關工作經驗,已婚,3人成組後方可報名。帶領者每年要在自己所在城市舉辦一期“男德班”,並撰寫參與文章、製作男性參與短視頻、舉辦直播活動,宣傳男性參與理念。

帶領者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但明年2月開始由帶領者在各地招收的學員則必須是男性。

關於男德班的收費標準,方剛說目前還沒有定,“我們不是以營利爲目的,屬於半公益性質。但因爲有材料費、場地費等成本,所以會適當收取一些費用,但不會很高。”

據悉,7年前的“男德班”原本課程一共持續6天,收費4000元,但是最終課程被縮短到了3天,費用也改到了2000元。

9月15日,“男德班”帶領者培訓班開啓報名,到9月底,已收到來自北京、成都、廣州、深圳、上海等14城市的17個小組報名。經過篩選,最終有深圳、上海、成都3個小組被正式確定爲首批男德班(全參與型男性小組)帶領者團隊,其它報名的團隊,多數獲得了旁聽培訓的資格。

方剛解釋說,目前只選省會和一線大城市作爲開班地,主要是出於招生的考慮。“按照我們的計劃,每個班招15名男性,如果在省會或一線城市都招不到15名男性,在小城市就更招不到了。”

諮詢報名的男性明顯比7年前那次多了很多,但真正的考驗是2023年2月,那時“男德班”小組將面向社會大衆招生。

10月1日,長假第一天,方剛召開第一次線上針對帶領者的培訓會,除了正式錄取的3個小組的帶領者外,還有30多人旁聽了培訓。

“以往項目成功與否,主要是取決於我自己的努力,但這次挑戰更大了,我培訓完各位,項目(男德班)只成功了50%,而剩下的50%要靠你們。我自己也很恐慌,所以我會對你們的要求很高。”方剛對與會人員說。

學員在男德培訓班上體會女性懷孕的感覺。

來自深圳的莫海琛入選了這一批“帶領者”。她是一位女性,之前因爲學習性教育培訓課程結識了方剛,她也是中國第一批賦權型性教育高級講師。

莫海琛回憶說,當初第一次聽到“男德班”這個概念,思想算是比較前衛的她也有點不解,“在中國的文化裏,三從四德講的是女人,怎麼還會有男德班?不可能有男人願意去參加這樣的班吧?”她心裏有很多疑問。

直到今年9月聽說“男德班”要重啓的消息,她放下手頭的工作,找來其他兩位同伴,報名參加了帶領者的篩選,結果在衆多的報名者中被選中。   

在從事心理學和性教育工作中,她領悟到了“男德班”的精髓。“很多人理解的性別平等還是在雙重標準之下,他們會認爲自己是在‘幫助’女性獲得平等的權利,而我們講的性別平等是在同一個維度上,讓男性看清自己。”莫海琛說,只要參加了這個班,肯定會有改變。

莫海琛告訴《中國慈善家》,已爲自己的丈夫預留了一個名額,身邊有幾位女性也想介紹自己的男朋友和丈夫來參加。不過,她也坦言這個項目依然有很多困難,畢竟在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下,普通男性本身屬於支配型氣質,對他們來說,報名就是挑戰,因此後期的招生可能仍然會比較困難。

“在支配型男性觀念裏,男人應該是頂於立地的,是家庭的支柱,男人揹負了很多,要賺很多的錢養家。希望我丈夫參加這個班後,會放下一些負擔,輕輕鬆鬆地生活,更好地做他自己,這樣對他自己對家庭成員都是好事。”莫海琛說。

上海帶領者、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博士後張智慧認爲,“男德班”對推動性別平等是一種好的倡導,男性會反思自己的性別角色,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重新構建自己的角色。

“作爲丈夫應該怎麼做、作爲兒子應該怎麼做、作爲父親又該怎麼做,社會上有一套標準,通過男德班,讓男性看清自己,放下一些東西。”張智慧向身邊的人宣傳,鼓勵他們參加男德班,告訴他們說這次學習會讓男性從觀念上對自己有一些突破,對自己今後的伴侶關係、親子關係、同事關係都會有幫助。

張智慧也同樣擔心招生問題,不過目前已有3人找他報名參加。莫海琛也收到了2人的預報名信息。 

方剛作爲性與性別領域的知名專家,曾在2010年創辦了“白絲帶熱線”,隨後又發起了“中國白絲帶志願者網絡項目”,號召男性參與制止針對女性的暴力,推動性別平等。

多年來,面對爭議、批評甚至辱罵,方剛已經習慣了。在他看來,“男德班”最大的阻力無疑是男性的觀念——很多男性缺少參與觀念和性別平等精神,要撼動這種根深蒂固的性別文化並不容易。

“我們必須讓男人蔘與進來,在參與的過程當中,還要讓男人意識到這個努力不僅僅是爲了你的伴侶,你的孩子,也是爲了你自己。男性可以從挑戰支配性的男性氣質中受益,可以從照顧伴侶、照顧孩子、做家務當中受益,那是男性作爲一個人的全面的成長。”方剛說。 

男性“懷孕”體驗女性生活。

雖然“男德班”引起的爭議仍在繼續,但其所倡導的理念,已出現在政府的文件中。

近日,海南省印發的《海南省婦女發展規劃(2021—2030年)》提出,倡導和支持男女共擔家務,縮小兩性家務勞動時間差距。

實際上,這並非是第一次出現“倡導和支持男女共擔家務”的政府文件,早在1995年,我國政府第一部關於婦女發展的專門規劃《中國婦女發展綱要》(1995-2000年)就提出了這一倡議,具體目標包括“提倡建立平等、文明、和睦、穩定的家庭”,其中就提到“提倡夫妻共同承擔家務勞動和撫育子女。利用多種形式,向父母傳播正確教育子女的知識與經驗”。

2021年,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社會聯絡部部長楊軍日曾在兩會期間提交了《關於幫助職工平衡工作和家庭責任推動構建家庭友好型社會的提案》,他在調研中瞭解到,家務勞動嚴重集中於女性,女職工在參與社會勞動的同時,照顧子女、輔導孩子學習、日常打掃做飯等各項家庭無償勞動時長均明顯高於男職工。

這些問題,正是“男德班”希望解決的問題。

“男德班”的報名只有兩個條件:一是性別認同是“男性”,二是18週歲以上。課程設置圍繞性別平等,這是“男德班”的核心。在家庭中表現是關愛伴侶、帶孩子、做家務。在公領域的表現就是反對性騷擾、促進職場的非歧視等等性別平等的努力。

7年前的“男德班”上,具體授課內容有“認識並挑戰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反思‘大男子漢氣概’的傷害”“做家務和照顧家人的能力”“嬰幼兒護理技術”“與青少年孩子的相處藝術”“做職場女性的工作好夥伴”“和諧的、讓伴侶滿意的性生活”等。

上述內容主要來自方剛編寫的培訓手冊。這個手冊約有10萬字,共20次課程,內容主要來自國際主流經驗。

根據課程設計,學員通過做遊戲來認識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比如每個人分別說出5個分別描寫男人和女人的成語,這個相對比較容易;再說5個既寫男人又寫女人的成語,就變得困難了;又比如每個人講述自己從父親那裏接受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幾乎在場的所有人都受到過來自父親的傷害,肉體暴力或精神暴力;大家一起把消極方面寫到紙條上,撕碎,踩到腳下……

這次會不會還採用這樣的形式上課,方剛說還沒想好,他需要和各地帶領者一起研討後決定,“不過課程內容都差不多,可能會有一些微調”。

方剛介紹說,小組目前計劃20次團體活動,涉及支配性男性氣質的反思、性別平等理念的培育、父職角色、伴侶溝通訓練、家務態度與能力訓練、和諧的性愛、拒絕家庭暴力、孕產婦呵護、父親參與嬰幼兒護理技術、正面管教、職場性別平等、反對性別暴力的意識和能力等。

他篤定地認爲,男人是可以改變的,而且男人必須要改變。在他的構想裏,未來10年,“男德班”要到推廣到全國。

作者:溫如軍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