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美國共享經濟行業的勞動者應當被定義爲‘員工’,他們應當得到工作福利。未來幾個月勞工部會和共享經濟行業企業進行持續溝通,確保這些行業的勞動者擁有持續的薪酬、醫療福利、帶薪病假 以及‘所有普通美國僱員能夠享受到的待遇’”。美國勞工部⻓沃爾什 (Marty Walsh)上週這樣公開表示。

而本週美國勞工部出臺的一份監管文件,更讓UberLyft、 Instacart、Doordash等共享經濟出行巨頭們感受到了寒意,導致各家巨頭的股價不同程度下跌。這份監管文件,不僅可能直接影響 到這些企業的業績盈利前景,甚至可能直接動搖美國共享經濟行業的業務基石。

一番表態,一個文件,美國的共享經濟巨頭們心裏直打鼓:好不容易花了兩億美元搞定了加州,現在又要面臨美國政府的監管噩夢?這究竟是一份什麼樣的監管文件,爲什麼美國勞工部要和共享經濟行業過不去?

政策調整兩派相爭

簡單介紹一下事件背景:美國勞工部本週二發佈了一份新的《聯邦公報》,計劃撤銷一份特朗普政府時期的監管法規。而那份特朗普政府法規意在幫助企業更爲便捷將勞動者定性爲合同工,而非正式員工。

這並不是拜登政府勞工部首次打算撤銷這一規定。去年1月6日,特朗普即將下臺之前,他政府的勞工部正式出臺了零工勞動法規;而僅僅四個月後,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勞工部就宣佈要撤銷這一法規, 回到奧巴⻢時期的政策。

美國左右兩派政府輪流上臺做莊。每次總統換人之後,政府部⻓完全洗牌,各項政策也會隨之搖擺。特朗普上臺之後,大規模撤銷了奧巴⻢政府時期的諸多政策,而現在拜登執政之後,也繼續回滾美國的各項政策法規。勞工部此次撤銷零工法規只是其中的一項。

然而一個星期之內,代表Uber和Lyft利益的商會組織勞工創新協會 (Coalition for Workforce Innovation)就對拜登政府勞工部提起訴訟,而且精明地選擇在保守派佔據優勢的德州聯邦法院起訴。美國司法體系同樣存在明顯的左右兩派立場,在加州起訴和德州起訴有着明顯的差別。

如他們所願,今年3月,德州聯邦法院一位由小布什總統提名的保守派法官就以程序不合法爲由,否決了拜登政府勞工部撤銷前任政府零工法的決定。這位法官此前就曾經否決過奧巴⻢政府的公平安全勞動法規。

在這起共享經濟巨頭與拜登政府勞工部的訴訟中,共享經濟巨頭們取得了初步勝利。當然,拜登政府勞工部隨即提出上訴,和每次政府更替的慣例一樣,這一政策調整又一次陷入左右兩派的法律訴訟。

鑑於去年拜登政府勞工部直接撤銷前任政府法規被判程序不合法 (只給了19天的公衆評議時間),而此次拜登政府則是嚴格按照新規出臺的程序,先公佈新政策規劃,進行45天的公衆評議,然後再頒佈正式法規。預計整個流程走完,正式法規要到明年纔會頒佈實施。當然,商會組織依然可以在聯邦法院提出訴訟。

員工零工差別巨大

正式員工和合同零工到底有什麼區別?爲什麼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場,爲什麼共享經濟巨頭們要對這一勞工法規點調整抗爭到底?

按照共享經濟模式,無論是Uber還是Lyft,DoorDash還是Instacart,爲消費者提供服務的司機送貨員都是與平臺簽約的獨立 承包商,他們自主自願提供勞動服務,平臺只是起到撮合司機與消費者的中介作用。這意味着司機送貨員都是個體勞動者,而不是這些平臺公司的員工。

然而,目前美國大多數聯邦與州的勞工法規,都只適用於正式員工,並不保障獨立個體勞動者。最低工資、加班費、醫療保障等企業必須遵守的勞動法規,也只適用於正式員工。所以,共享經濟平臺並不需要負責簽約司機和送貨員的諸多勞動保障和醫療福利。

零工法案影響的並不只是共享經濟巨頭的業務模式。因爲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爲了降低成本,也習慣於通過外部個體零工來滿足用工需求。美國勞工部的研究顯示,一家公司僱傭正式員工要比合同零工的成本高出30%。

舉例來說,Meta的上百名保潔員上週在舊金山和硅谷總部⻔口進行了罷工,抗議他們的僱傭方裁員,並大量聘用短期零工,導致他們工作任務變重。這些保潔員並不是Meta行政部⻔僱傭的,而是由外派公司所提供的。而外派服務承包商也在僱傭短期零工來降低用工成本。

很明顯,特朗普政府的零工法規是有利於企業降低用人成本的重商政策,而拜登政府撤銷這一法規則是站在普通員工的親工會立場,希望通過政策調整,迫使企業承擔更多的用工成本,幫助普通員工提高薪酬待遇和保險福利。

美國勞工部在《聯邦公報》中寫道,他們此前決定繼續觀察特朗普政府時期的零工法規監管情況,但現在決定推進此前擬議的新監管法規調整。勞工部認爲,延續此前的監管法規可能會對就業者和企業帶來令人困惑與干擾。

共享經濟巨頭震動

如果拜登政府勞工部此次順利頒佈新零工法案,那麼直接受益的就是數以百萬計的保潔員、護理人員、建築工程人員以及簽約司機。

他們將有機會被分類爲正式員工,而不是個體零工。這也是共享經濟巨頭對新政策深惡痛絕的根本原因。

美國勞工部⻓沃爾什(Marty Walsh)表示,“撤回個體零工法規,是爲了保護必要勞動者們的權益,阻止這一法規生效可能導致挫傷勞工保護力度。如果僱主將工人們錯誤定爲獨立零工,那麼他們會非常頻繁地失去重要的薪酬和相應的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沃爾什在被拜登提名出任勞工部⻓之前,擔任過波士頓市市⻓和⻢塞諸塞州議員。而在從政之前,他一直在⻢薩諸塞州的建築工會工作,並當選過工會主席。提名沃爾什出任勞工部⻓,是拜登政府拉近與工會組織關係的重要舉措。

更讓共享經濟巨頭們震動的是,沃爾什上週公開表示,很多美國共享經濟行業的勞動者應當被定義爲“員工”,他們應當得到工作福利。沃爾什還強調,未來幾個月美國勞工部會和共享經濟行業企業 進行持續溝通,確保這些行業的勞動着擁有持續薪酬、醫療福利、 病假以及“所有普通美國僱員能夠享受到的待遇”。

在他此番表態之後,勞工部本週又再度推出新規,外界因此將此解讀爲共享經濟行業模式可能會引來重大調整。兩大共享出行巨頭也 立即作出了反應。Uber官方發言人表示,大多數簽約司機都希望保 持獨立身份,因爲他們可以自主決定何時何地工作,擁有更多的靈活性。

Uber政府事務負責人烏特斯(CR Wooters)表示,“這一擬議新規基 本是回到了奧巴⻢時代的勞工監管法規,那時候我們這個行業還在飛速增⻓。在經濟充滿巨大不確定的當下,拜登政府需要繼續聆聽5000萬從我們這些公司尋找工作機會的人的聲音。”

Lyft也發表聲明稱,這一新規目前還處於45天的公衆置評期,目前 暫時還不會對Lyft業務產生立即或直接的影響。Lyft還強調,新規並不會立刻將平臺簽約司機重新歸類爲正式員工,也不會迫使其改變業務模式,只是回溯到了奧巴⻢政府時期使用的勞工法規標準。兩大共享出行巨頭這一聲明顯然有安撫投資者平穩股價的意圖。

兩億美元搞定加州

然而,對於這樣的監管挑戰,共享經濟巨頭們並不會感到陌生。因爲他們兩年前剛剛在加州經歷了一場監管鏖戰。幾大巨頭總計投入了兩億美元,與加州政府進行持續訴訟,訴訟失敗後鋪天蓋地宣傳遊說,最終在公投中成功獲得了監管豁免。

2018年4月,在當日快遞公司Dynamex和旗下送貨司機的勞資訴訟中,加州最高法院一致裁定Dynamax敗訴,認爲他們將旗下司機錯誤定義爲獨立合同工,剝奪了後者在勞資法案中本應享有的權益。司機們要求享受到加州法律對正常僱傭員工規定的勞資待遇和福利。

加州最高法院還確定了勞動者是否屬於獨立合同工的三項判斷標準 “ABC測試”:A、勞動者在從事工作時(無論有無工作合同),不受 僱傭實體的控制和指引;B、勞動者從事的工作不在僱傭實體的日常經營範圍;C、勞動者平日就從事此類工作,有獨立運營和貿易、職業或業務。必須同時符合三項標準,才能被認定爲合同工。

受該判罰影響,加州衆議院在2019年9月通過了AB 5法案,送交加州州⻓紐森簽字後,於2020年1月開始正式實施。AB 5州法將上述 ABC測試寫入法律,作爲判斷勞動者是否屬於合同工的正式標準。這項法案基本是⺠主黨議員單方面主導的,只有一名共和黨州議員投了支持票。

爲什麼加州政府這麼執着要將網約⻋司機變成全職司機?一方面是保護勞動者弱勢羣體的基本權益,工會組織直接決定着選票走向; 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給加州政府增加稅收。Uber、Lyft、 Doordash、Instacart、Postmates,如果這五家公司全部遵守加 州新勞動法,那麼會增加近百萬名全職員工(存在一個司機簽約多 個平臺的情況),也就意味着給加州政府增加了近百萬人的工資稅 (Payroll Tax)。

顯然,Uber和Lyft等共享經濟巨頭不願接受這一新規,更不願意就這樣放棄自己賴以生存的網約⻋模式。如果司機算成正式員工的話,那Uber和Lyft在加州就變成了以App叫⻋的出租⻋公司,他們要給數以十萬計的網約⻋司機購買昂貴的醫療保險,提供最低工資、加班費和病假待遇。同樣情況,DoorDash和Postmates等在線送餐公司也要養一個成本巨大的外賣員隊伍。

在2019-2020年,Uber、Lyft、Instacart、DoorDash等幾大共享經濟巨頭一方面拒不履行加州新勞工法,與舊金山、洛杉磯等市市政 府以及加州政府打了爲期一年的訴訟官司。一方面總計投入了近2億美元,從社交媒體到網絡平臺到線下廣告,在加州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宣傳和遊說,推出公投提案Prop 22,呼籲加州選⺠同意給予 他們新勞工法豁免待遇。

Uber和Lyft等公司強調,新勞工法會摧毀網約⻋以及共享經濟行業,導致加州消費者打⻋外賣的價格會大幅上漲,他們甚至以退出加州市場作爲威脅。此前兩家網約⻋公司就曾經退出過德州奧斯汀市場⻓達一年時間。在2020年11月的加州公投中,58.6%的選⺠支持給予共享經濟巨頭們豁免待遇,不必將簽約司機視爲正式員工。這些共享經濟巨頭也保住了自己的業務模式,不必“兌現承諾”退出總部所在的加州市場。(文/鄭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