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珊珊

編輯/鄭宇

當線束和電路板裸露在外的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以下簡稱“擎天柱”)在臺上顫顫巍巍完成行走,憨憨地招手打招呼完成全球首秀;

當隨後的Demo視頻中,擎天柱步態遲緩地完成了收取快遞、澆花的工作……

“就這?!”社交媒體上的評論頓時“炸”了。

“這是‘劉能’版機器人吧!”曾將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想象爲“家庭保姆”的資深媒體人直言失望,“動作都不如我奶奶利索,我還能指望它在將來替代大部分保姆工作爲自己養老嗎?”

事實上,即便是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也有這樣的擔心——“怕它待會要一頭摔倒在舞臺上。”

在擎天柱亮相之前,波士頓動力旗下的人形機器人Atlas已經可以走路、跑步、攀爬、跳越過障礙,還可以在跌倒後自行起身。

或許是網友對已經近乎被“封神”的馬斯克期望值太高,想象中的擎天柱理應比Atlas更加敏捷強悍,甚至能如同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一樣“強大”,但僅從行動能力來看,擎天柱遠未達到預期。

“人形機器人的直立行走並不容易。”有從事機器人研發的高級硬件工程師表示,在靈巧手、腰部自由度、硬件仿真平臺等方面,特斯拉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得非常出色。

作爲特斯拉2022 AI Day的“王炸”,特斯拉擎天柱首秀後在社交平臺形成了觀點完全對立的兩極評價。

人形機器人從理想走進現實,究竟還有多遠?

“平平無奇”還是“顛覆進展”?

在機器人領域,特斯拉還算不上領跑者。

特斯拉擎天柱亮相之前,波士頓動力發展已有30年。其在2008年就製造出了能跑能跳的機器狗;2017年,一個會跑酷和後空翻的網紅機器人更是風靡網絡。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馬斯克居然只帶來表現“平平無奇”的擎天柱,這也是其受到爭議的重要原因。

首秀不“炫技”,成本殺手馬斯克考慮的角度或許完全不同。事實上,擎天柱最大的優勢不在於靈活和功能,而在於特斯拉大幅控制了機器人的製造成本,使其誕生就開始做量產準備。“我們的產量應該可以達到數百萬臺,預計它的價格比汽車便宜得多,預估機器人最終價格將達到2萬美元以下。”馬斯克表示。

對於特斯拉而言,這或許纔是能夠避開前輩“叫好不叫座”命運的正確路徑。

在此之前,波士頓動力已經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被出售的命運,且估值越來越低。而旗下無論是機械狗還是機器人,都存在商業落地場景難尋、成本高昂、難以市場化等問題。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Spot價格高達7.45萬美元。人型機器人Atlas儘管尚未公開銷售,但價格顯然會比Spot更高。

從波士頓動力的經歷來看,“技術強”並不能等同於“有市場”。科技企業首先是“企業”,要想取得商業成功,需要在確立技術優勢後通過商業化變現反哺技術。

按照馬斯克一貫的風格,即便此次擎天柱“跳票”或“延期”,也並不意外。但擎天柱沒有在2022 AI Day“跳票”,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特斯拉具備快速研發的能力。

畢竟從去年立項開始,特斯拉僅用了6-8個月就推出了半成品,今年AI Day上能夠展示面向量產的原型機,在行業中算得上“神速”。也因如此,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擎天柱未來的表現,值得期待。

“其實特斯拉車輛已經安裝了(擎天柱所搭載的)FSD電腦,我們希望可以將自動駕駛經驗與人形平臺相結合。”特斯拉工程師表示,“但機器人的實際需求和形式都與汽車存在差異,所以我們還需要適當調整。”

特斯拉汽車一樣,擎天柱同樣依靠純視覺算法實現對環境的感知,感知器件爲安裝在機器人頭部的攝像頭。同時,根據特斯拉官方數據,擎天柱軀幹處搭載了2.3kWh、52V電池包,高度集成了充電管理、傳感器和冷卻系統。“這意味着從傳感到融合、再到充電管理,都彙集到這一系統內,這也是借鑑了我們在汽車設計方面的經驗。”特斯拉工程師表示。

此外,擎天柱身體共有28個自由度,採用了更加靈活的彈簧負載設計與6種類型執行器,關節採用仿生學關節設計,模擬人類關節與肌腱形態,手部則採用人體工程學設計,擁有11個自由度。

與自動駕駛類似,馬斯克並不追求人形機器人完全擁有與人類接近的靈活性,而是從簡單的動作開始,在應用中迭代。而特斯拉的工程能力、產品化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都可以從汽車複製到機器人身上。

除了備受關注的擎天柱,特斯拉還在2022 AI Day上公佈了FSD(完全自動駕駛能力)和Dojo超級計算機的最新進展。目前,特斯拉已在超過16萬輛車上進行了FSD Beta版系統測試,僅一年內就訓練了7.5萬個神經網絡模型。

此外,2022 AI Day一如既往地將招聘人才作爲重點之一。馬斯克希望有更多天才加入工程師團隊,加速打造機器人天團。

這是任何一家科技公司都繞不過去的核心要素,人才是保持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在2021年特斯拉影響力報告中,SpaceX 和特斯拉是 2021 年工程學科畢業生最嚮往的兩家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AI Day之後,特斯拉收到的相關崗位應聘數比前幾周增加了超過100倍。今年,馬斯克再次將特斯拉AI Day變爲招聘現場,攜特斯拉工程師團隊現身會場,直言:“希望通過展示新技術吸引全球人才加入,共同努力把人工智能做得更好,爲全人類做出貢獻。”

從這個角度來說,儘管擎天柱的首次全球亮相備受爭議,但這並不影響特斯拉2022 AI Day的含金量。

落地有多難?

馬斯克曾多次表達對於“人口崩潰”的擔憂:“人口不會過剩,而會不足,甚至都沒有足夠的人類分給火星了。”而機器人,未來將代替人類完成體力勞動。馬斯克預計,未來機器人業務的規模可能超過特斯拉的汽車營收。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MarketsandMarkets於2022年4月發佈的研究報告,人形機器人的市場總量在2022年爲15億美元,到2027年將增長至173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63.5%。需求主要將由教育行業、零售業和醫療業推動,短期內無法在普通消費者市場普及。

儘管馬斯克樂觀預測,擎天柱3-5年間即可量產上市。但與完全自動駕駛一樣,人形機器人要實現真正量產,面對的遠遠不止是技術難關。

美國宇航局(NASA)旗下“靈巧機器人實驗室”(Dexterous Robotics Team)負責人肖恩 · 阿齊米(Shaun Azimi)此前表示:“事實證明,自動駕駛汽車並不像任何人想象的那麼容易。在某種程度上,人形機器人也是如此,能夠靈活處理意外情況是非常困難的。”

有長期關注並看好特斯拉技術的人士坦言,人形機器人的控制“有大量的、之前從未涉及過的部分,比想象中複雜”。尤其是在家庭場景中的應用,面臨着重重考驗。

在工業應用場景中,流水線式簡單而重複的勞動更適合、也更容易實現機器人對人工的替代。

不過,在工業場景中,似乎並不需要具備獨立行走能力的人形機器人,目前許多工廠已經使用機械臂代替人工進行高精尖工作,商業價值明確。具備AI能力的機械臂雖然不具備機器人一樣類似人形的外觀,但卻更加實用、生產效率更高。

當然,在家庭應用場景中,被設計得更可愛的人形機器人用於照護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或者幼兒,通常會讓人們更容易接受。不過,家庭場景中洗衣做飯、端茶倒水等事務繁雜且難度太高,想要機器人實現對人類勞動的替代,仍不是短期內能夠實現的事情。

有在機器人領域耕耘近十年的從業者認爲,人形機器人要滿足消費者期望的命令式交互,業內預判還需20年到30年。

“人形機器人可以帶來一個富足的未來,一個沒有貧困的未來。人們可以在產品和服務方面擁有任何想要的東西。這是對我們所知的現有文明的根本性轉變。”在馬斯克的願景裏,機器人將幫助人類從無聊、危險和重複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無論何時實現,這都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