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暉

董事長變成首席科學家,這樣的故事,在A股上市公司中,並不常見。

2022年10月11日,湖南科力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00478.SH,以下簡稱“科力遠”)實際控制人鍾發平作出一個重要的決定:辭去公司董事長職務,轉而擔任該公司的首席科學家。

2022年初至今,科力遠的股價已從最低的4.34元,漲至最高的10.46元,漲幅超過100%。目前,科力遠的股價在8元附近,總市值約135億元。

科力遠方面人士對經濟觀察報回應稱,董事長鍾發平辭職,轉任首席科學家,是公司戰略發展作出的決定。

鍾發平:董事長變首席科學家

科力遠成立於1998年,此前證券簡稱爲“力元新材”,做儲能業務,也做汽車動力電池,尤其是混合動力儲能。

經過24年新能源電池業務的探索和發展,科力遠既沒有成爲比亞迪(002594.SZ),也沒有變成寧德時代(300750.SZ)。

這一切都與創始人鍾發平有關。

鍾發平原本在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工作,他的長項是對鎳氫電池的研究。當下,鎳氫電池沒有成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主流。這或許也是爲什麼科力遠最終沒有發展成像比亞迪、寧德時代那樣市值規模的原因。

20世紀90年代,二次可充電電池的研究成爲世界各國的研發重點。當時正在清華大學執教的鐘發平博士被借調到原國家科委國家儲能材料工程中心暨鎳氫電池中試基地,擔當總工程師重任,負責國家“九五”和“863”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鎳氫電池生產關鍵技術及成果轉化。

但在當時,作爲鎳氫電池生產關鍵材料的連續化帶狀泡沫鎳,只有美、日、法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生產,外商們因此漫天要價,限制了國內鎳氫電池的發展。

1998年,鍾發平博士懷抱“科技興國,產業報國”的理想與信念,回到家鄉湖南創辦長沙力元新材料有限公司(科力遠前身)。他帶領團隊刻苦攻關,最終成功自主研發出了連續化帶狀泡沫鎳,填補了我國新能源材料領域的一項空白,打破了西方國家在該領域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

2003年,鍾發平帶領公司在上交所上市,證券名稱爲“力元新材”。主要做混合儲能業務,與鎳氫電池相關。

2008年,力元新材完成股份制改革,更名爲科力遠。資料顯示,該公司堅守混合動力技術路線,締造了一條從先進電池、汽車動力電池能量包到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總成系統、電池回收系統、綠色出行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2011年,科力遠全資收購日本松下公司旗下車載電池動力企業——湘南工廠;2013年,科力遠在長沙投產鎳氫汽車動力電池全自動生產線;2014年,科力遠與豐田汽車合資成立科力美汽車動力電池有限公司。

可惜的是,此後的市場發展證明,鎳電池並非汽車動力電池的首選,鋰電池纔是。鋰電池能量密度大,體積小,適應溫度範圍大,使用壽命長,隨充隨放等諸多優點,“碾壓”了鎳氫電池,成爲新能源汽車的首選電池。

2022年10月11日,科力遠發佈公告稱,根據公司的戰略發展安排,鍾發平先生辭去公司董事長、非獨立董事、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委員職務,與其同期辭職的還有另外一名非獨立董事劉彩雲。

但鍾發平仍爲公司實際控制人,直接和間接總計持有科力遠18.42%的股權(數據來自於2022半年報)。

緊接着,科力遠又於同日發佈公告稱,鑑於經營管理工作需要和戰略安排,公司擬聘請鍾發平博士擔任公司首席科學家。

科力遠表示,鍾發平博士作爲公司實際控制人,將重點關注公司戰略發展方向,作爲首席科學家,將引領公司科技創新、跨界融合創新,幫助公司實現更多技術突破,爲公司鋰電強鏈打造、新能源行業發展以及國家卡脖子工程貢獻個人的智慧與價值。“鋰電”已經成爲科力遠轉型發力的方向。

趕上鋰電這趟車

10月14日,科力遠董祕辦公室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公司在2021年已經上馬鋰電池項目,戰略轉型早已開始。

科力遠實際控制人、原董事長、現任首席科學家鍾發平,不僅僅是電池領域專家,還擔任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電池工業協會智能製造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輕工業電池及儲能材料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主任等職務。

經濟觀察報記者提出,鍾發平優勢是鎳氫電池領域專家,出任首席科學家之後,會給公司帶來怎樣的變化?

科力遠董祕辦公室人士回應稱,可以從公告中看出,公司正在佈局鋰電池產業鏈的上游,包括鋰礦,上游和終端儲能電池這塊。“我們提出了‘混儲’這樣一種概念,也是基於我們在電池領域多年來的積累與耕耘。”

在科力遠的官網民品電池頁面,鎳氫電池仍然擺在最爲顯著的位置,但鋰電池比如鈷酸鋰、磷酸鐵鋰系列也已經呈現。

2022半年報中,科力遠介紹:公司正在實施戰略調整,將聚焦鎳氫、鋰電雙賽道發展與佈局,基於CHS公司對鼎盛新材增資及公司在宜春市投資產業化項目的事項,公司正式進入鋰電池材料領域,在人才培育、工藝管理、市場開拓等方面還面臨一定挑戰。

現在科力遠面臨的一個重要考驗是,鍾發平是鎳電池專家,但不是鋰電池專家,他擔任首席科學家之後,能否帶領公司成功轉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另外,科力遠還提出了一個“混儲”的概念——在儲能技術方面,單一技術、產品無法應對複雜的用能環境,合資公司深圳科力遠數智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智能源”)創新研發“鎳氫+鋰電”混儲數智能源系統,通過發揮兩類電池各自優勢、有效互補。數智能源中標了英利智慧(保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配套儲能項目,應用的就是“鎳氫+鋰電”儲能技術。

從營業收入看,2022上半年,科力遠取得12.5億元的營業收入,增長幅度爲2.66%,相對其股價的漲幅而言難以言匹配。鋰電池業務板塊的收入,並沒有單獨呈現。

科力遠的鋰電業務能否成功,尚需時間來證明。

責任編輯:張俊 ST04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