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丙奇

因一名感染者行動軌跡的通報,“兒童劇本殺”浮出水面。傳聞稱這家劇本殺館的劇本設計爲學而思語文組,主持人爲前學而思名師,在打着劇本殺的名義在地下補習。

當晚,學而思培優官方微博發佈闢謠聲明,表示該劇本殺館與學而思沒有任何關係。

“雖然學而思闢謠了,但兒童劇本殺是教培轉型的一個很好的方向。”前學而思員工對深響表示,他今年五月從學而思離職後加入一家兒童書店連鎖品牌,兒童劇本殺是書店新開發的一項增收業務線。

在該員工看來:“兒童劇本殺和教育行業的邏輯一樣,含招生、運營、交付、服務,教培機構也有場地、生源優勢。”

教培機構轉型進入兒童劇本殺領域,真是一個好方向嗎?

兒童劇本殺屬於正在興起的兒童娛樂、遊戲活動,這當然可以成爲教培機構或從業人員轉型的選擇,但如果以之前學科類培訓的邏輯來運行兒童劇本殺,希望儘快做大兒童劇本殺的生意,則可能成爲“鏡花水月”。

兒童劇本殺的學科類培訓經營邏輯,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向客戶(家長),宣傳劇本殺對孩子的閱讀、思維、交往、表達等能力的培養提升作用,刺激家長的需求,擴大劇本殺市場,如果孩子每週雙休日都來玩劇本殺,一場活動就賺十個學生的錢,生意會相當火爆。

這一運營思維看上去符合市場邏輯。但“雙減”前,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存在的嚴重問題,就是機構通過焦慮營銷方式,刺激家長的培訓需求,把本屬於少部分學生差異化選擇的校外培訓,演變爲“全民培訓”,增加家長的焦慮與學生的學業負擔。

以這種運營邏輯“培育”兒童劇本殺市場,是想把小衆的兒童劇本殺娛樂、遊戲,變爲所有兒童都熱衷參與的娛樂和遊戲活動。機構能否有效教育家長都接受兒童劇本殺仍存疑,即使“成功”教育家長,把兒童劇本殺變爲風靡的兒童娛樂與遊戲,恐怕也會出現行業發展的巨大問題。

針對兒童劇本殺,中國有關監管部門已經出臺相關監管措施。

今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等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加強劇本娛樂經營場所管理的通知》,從內容管理、未成年人保護、安全生產等五個方面,強化劇本娛樂經營場所主體責任,明確相關部門監管職責。在全國範圍將“劇本殺”、密室逃脫等劇本娛樂經營場所新業態納入管理。

最近,成都市文廣旅局等部門聯合制定《成都市促進劇本娛樂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辦法 ( 試行 ) 》要求,劇本娛樂經營場所使用的劇本腳本應當設置適齡提示,標明適齡範圍;設置的場景不適宜未成年人的,應當在顯著位置予以提示,並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

如果兒童劇本殺進一步加大營銷力度,“吸引”更多兒童參與,有關監管措施會更嚴。

二是,把學科類培訓包裝爲兒童劇本殺,實爲小班課,由老師對學生上語文、英語或數學課,兒童劇本殺的場景有利於對這類學科培訓進行掩護。

這就不是搞兒童劇本殺經營,而是進行隱性、變異學科類培訓。

對於隱性、變異的學科類培訓,教育部早就明確要從嚴監管。由於兒童劇本殺大多在線下實體店進行,因此,監管部門的查處難度會比轉入家庭、社區的地下培訓要低得多。這種違規經營很難長久。

“雙減”之後,教培機構或人員轉型繼續做有關兒童青少年的業務,必須從根本上擯棄之前的學科類培訓邏輯,不能再把已經失敗的學科類培訓邏輯用到轉型後的業務中。

因此,轉型做有關兒童青少年的業務,要從如何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出發,清晰定位行業的發展,理清經營思路。只有經營邏輯與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育人邏輯一致,業務才能健康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