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完善人才戰略佈局,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近年來,各地以降低落戶門檻、提供購房補貼等優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早已是常規操作。澎湃新聞注意到,多地相繼出臺的新政中,高級技師、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專技人才越來越受歡迎,與碩士研究生、本科生享有同等的優惠條件。

比如,瀋陽針對高技能人才出臺了購房補貼和生活補貼政策,還規定全職新引進的非瀋陽市戶籍、年齡在55週歲以下的高級技師、“全國技術能手”和“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在瀋陽購買首套普通商品住房,可分別獲得10萬元、30萬元、50萬元的一次性購房補貼。

浙江湖州南太湖區本月發佈的《人才安居工程實施辦法階段性調整方案》也有類似舉措:對博士一次性補貼40萬元,正高級專技人才一次性補貼30萬元,副高級專技人才補貼28萬元,高級技師一次性補貼28萬元,碩士一次性補貼25萬元,中級專技人才補貼15萬元,技師一次性補貼15萬元……這些規定對標得很清晰,從中能看到技術人才的整體補貼水平幾乎趕上了碩士、博士。

在“爭搶”技術人才的名單裏,還有嘉興、淮安、常德、株洲茶陵、南昌縣等。過去,人們見慣了各地以各種優惠措施延攬高學歷人才,如今這股潮流已經“卷”到了高技能人才,技工成爲越來越受矚目的“香餑餑”。而在就業市場,部分專業高職畢業生工資超過本科生亦很常見。

技術人才搶手,重要原因當然是源於發展的需要。發展實體經濟和製造業已經成爲大勢所趨,也是很多地方打破發展天花板的希望所在。各地在佈局產業格局時,自然而然地瞄向了技術工人,因爲充足專業的技術人才是撐起實體經濟的基礎。

但他們恰恰也是勞動力市場的短板。國家信息中心2022年6月發佈信息稱,目前製造業就業人數下降趨勢最爲顯著,製造業領域用工缺口問題最爲突出,一線普工與高技能人才缺口最大。而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製造業人才缺口達2200萬左右。人社部官網發佈的2022年第二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也顯示,製造業缺工狀況持續,電子信息產業缺工情況較爲突出。

這種現象引發了相關部門的重視。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其中詳細規定了包括“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建立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和多元化評價機制”“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勵機制”等措施。

在這個大背景下,也就不難理解技術人才何以成爲“香餑餑”,成爲各地爭相使出薪資待遇、購房補貼、落戶放寬等硬性優待,和用事業留人、情感留人等軟性關懷措施的攬纔對象。這既是眼下人才市場狀況的展現,是地方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需,也是長期經濟發展的趨勢。

各地拿出誠意和真金白銀吸引技術人才,社會也喜聞樂見。因爲讓技術型人才有“錢途”更有前途,除了給相關羣體帶來沉甸甸的獲得感,也傳遞了鮮明的價值導向,爲發展職業教育、壯大技能型人才隊伍提供了信心和動力,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將職業教育作爲報考方向,將成爲技術人才作爲人生選擇。

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提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目前,我國的製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成爲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要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人才是第一資源”,提高技術人才的待遇和保障,讓技術人才更有獲得感和身份認同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