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控核聚變研究再傳佳績!澎湃新聞從中核集團獲悉,10月19日下午,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HL-2M)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創造了我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記錄。這標誌着我國核聚變研發距離聚變點火邁進了重要一步,躋身國際第一方陣,技術水平居國際前列。

HL-2M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該裝置於2020年12月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表明我國掌握和擁有了大型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經驗和技術,具備了開展堆芯級等離子體物理實驗的硬件平臺,爲我國核聚變研究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等離子體電流強度是託卡馬克核聚變裝置的核心參數,等離子體電流達到100萬安培(1兆安)是其實現聚變能源的必要條件,未來託卡馬克聚變堆必須在兆安級電流下穩定運行。HL-2M裝置的等離子體電流能力可以達到2.5兆安培以上。此次最新突破,意味着該裝置未來可以在超過1兆安培的等離子體電流下常規運行,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對我國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實驗及自主設計運行聚變堆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3月,中核集團核聚變堆技術領域首席專家、ITER計劃科技諮詢委員會副主席段旭如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未來聚變堆等離子體運行參數高,代表聚變裝置及聚變研究水平的聚變三乘積(燃料離子溫度、密度、能量約束時間三個參數乘積)必須超過10^21m^-3﹒keV﹒s。提升等離子體電流可顯著提升等離子體密度極限和能量約束時間等關鍵參數,對提升我國聚變研究裝置聚變三乘積具有重要意義。“國際上只有少數幾個裝置能實現兆安培高參數等離子體運行,該條件下的一些新物理和技術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

段旭如介紹說,HL-2M的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可實現與聚變堆相關的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等離子體運行,將提高我國對聚變堆等離子體物理的認知並積累相關運行控制經驗。此外,通過HL-2M裝置可掌握或突破聚變堆工程相關技術。

據澎湃新聞了解,我國受控核聚變研究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了,幾乎與國際上受控核聚變研究同步。自2006年參加ITER計劃以來,中國承擔了ITER裝置重要關鍵部件的製造任務。立足國內研究、充分利用ITER項目搭建的國際合作平臺,中國的聚變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從過去的跟跑步入了並跑階段,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