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新能源賽道太火了!如今,顏料企業也要進軍新能源。10月23日晚間,顏料龍頭企業百合花(603823)發佈公告稱,公司擬向實控人陳立榮定增募資不超過11.77億元,投向年產4萬噸磷酸鐵鋰項目等4個項目,並通過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建設,佈局新能源材料業務,從而形成“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雙主業的業務結構。公司是否具備佈局新能源的資質和人才?這是許多投資者心中的一大疑問。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在百合花2022年半年報中,已有一筆相關的研發費用支出,用於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的研究開發,當期發生額爲26.15萬元。

定增募資不超11.77億元

10月23日晚間,百合花一則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讓投資者爲之沸騰。

公告顯示,百合花擬定增募資不超過11.77億元,用於年產4萬噸磷酸鐵鋰項目、年產3000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年產5000噸高性能有機顏料及配套中間體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4個項目,分別擬投入募資額4億元、1.2億元、3.2億元、3.37億元。

除補充流動資金外,其他募投項目實施主體均爲百合花全資子公司宣城顏料,建設地點爲安徽省宣城市宣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週期爲兩年。其中年產4萬噸磷酸鐵鋰項目計劃投資5.37億元,年產3000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計劃投資1.72億元,年產5000噸高性能有機顏料及配套中間體項目計劃投資3.91億元。

百合花表示,本次募投項目的實施,一方面有利於公司增強公司資金實力,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更好地滿足業務發展的資金需求,提升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將有助於公司拓展利潤增長點,提升公司的綜合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符合全體股東的利益。

此外,本次非公開發行由陳立榮全額認購,發行價格爲12.39元/股,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9500萬股。

資料顯示,本次發行前,百合花控股爲百合花控股股東,持有百合花63.86%的股份。陳立榮直接持有百合花2.83%的股份,並持有百合花控股50%的股份,爲百合花實際控制人。同時,陳立榮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按本次發行對象認購股份數量上限計算,本次發行完成後陳立榮將直接持有公司25.18%的股份,仍爲公司實控人。

跨界新能源打造雙主業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百合花的募投項目中,有兩個項目都與鋰電池有關。對於主營業務爲有機顏料的百合花來說,通過定增募資來佈局新能源屬於跨界。

據瞭解,百合花目前主要從事有機顏料、中間體和珠光顏料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產品主要應用於中高檔塗料、油墨及高分子材料着色領域,爲國內有機顏料行業綜合競爭力領先的龍頭企業。

百合花表示,公司擬通過建設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年產4萬噸磷酸鐵鋰項目”“年產3000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把握新能源行業爆發式增長的市場機遇,佈局新能源材料業務,從而形成“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雙主業的業務結構,實現公司主營業務向新能源行業的戰略轉型升級,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可以看出,百合花主營業務與新能源行業並無明顯協同。在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比起併購相關行業公司,直接通過定增募資建設相關項目難度更大,公司是否具備相關的技術和人才容易引起市場質疑。

百合花表示,爲了加快發展新能源材料業務,公司設立了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組建了新能源業務核心團隊,團隊核心成員具有豐富的新能源電池領域的技術積累和產業經驗。

不過,百合花也提示風險稱,新能源行業與公司目前經營的行業在市場環境、經營模式、技術水平、人才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公司新能源領域的運營經驗相對不足,經營過程中面臨政策、市場、技術、生產、銷售等方面的不確定性因素,公司存在新業務領域運作不及預期的風險。

此外,百合花還指出,鑑於公司尚未和磷酸鐵鋰業務的客戶簽訂協議,該項目能否獲取長期穩定的客戶資源存在不確定性,公司新業務存在較大的市場開拓風險。

已提前進行佈局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百合花本次跨界新能源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早有圖謀”。在公司2022年半年報中,已產生了一筆相關研發支出。

百合花2022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的研發費用中,有一筆費用爲“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的研究開發”,當期發生額爲26.15萬元,雖然投入金額不高,但可以看出,在今年上半年,百合花就已經籌劃佈局新能源行業。

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錶示,新能源電池在商業模式上表現爲剛需、高值、易耗、重複需求、有門檻等特點,財務上表現出高成長、高利潤、規模大、生命週期長的優勢。“雙碳”背景下,我國新能源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因此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參與競爭,諸多企業紛紛跨界。

跨界新能源的百合花,今年上半年歸屬淨利潤出現微降。財務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百合花實現營業收入約爲13.87億元,同比增長12.08%;對應實現的歸屬淨利潤約爲1.49億元,同比下降5.3%;對應實現的扣非後淨利潤約爲1.39億元,同比下降7.36%。

針對公司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致電百合花董祕辦公室進行採訪,不過對方電話未有人接聽。

北京商報記者 丁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