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茜 實習研究員馮晶琳  

近日,工信部發布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通過4328家,數量接近前三批認定通過家數之和。至此,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數量累計已達8997家。

從全國範圍來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地區分佈上一直呈現東強西弱、階梯遞減的特徵。不過,在產業轉移大勢下,中西部地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態勢在重慶、武漢、成都等地區的帶動下呈現出強勁勢頭。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發現,目前,在中西部18個省區市中,有7個GDP超過萬億以上的城市,分別是重慶、成都、長沙、武漢、西安、鄭州、合肥。其中,重慶、武漢、合肥、長沙等4個城市入圍第四批企業數超過了前三批的總和。特別是武漢的新增企業數,更是達到前三批總數的2倍以上,增幅位居全國第一,成功扭轉了此前“小巨人”企業數相對落後的局面。

至此,中西部7個萬億GDP城市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量接近1200家,佔全國比重約爲13%,而且7個萬億城市的總數分別都超過100家。

觀察萬億城市的“小巨人”生長圖譜,則可一窺潛在的區域經濟發展實力。結合此前工信部等19部門印發的《“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提出“推動形成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一目標來看,國家認定的支持名額還有1000餘家。中西部萬億GDP城市,誰能抓住機遇繼續乘勢而上?

武漢一騎絕塵,合肥頻頻破圈

東部地區憑藉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及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始終是我國“小巨人”企業培育的領頭羊。從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來看,北京、深圳、上海,分別有334家、276家、245家,遙遙領先其他城市。

在其之後,依次爲武漢(158家)、杭州(155家)、重慶(139家)、蘇州(123家)、寧波(101家)、成都(95家)、合肥(79家)。

前十名中,中西部城市佔據了4席。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這與中西部地區不斷優化創業“大魚塘”生態、“蓄水養魚”不無關係。

以武漢爲例,相較前3批總數僅爲49家的現狀,從第四批“成績單”上來看,武漢以領跑者的姿態在“專精特新”賽道不斷取得新突破,增速高達220%,較增速居第二的杭州還要快了20%。至此,武漢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實現了從兩位數到200家的突破,總數達到207家,排名全國第七,較前三批總數排名躍升13位。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發現,從支持方向來看,各地區已公開的“專精特新”企業專項扶持政策多集中於資金支持、人才支撐、精準對接等領域,而中西部部分萬億城市的政策體系更爲大膽靠前。

去年10月,武漢市發佈了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這是全國首個市級政府的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專項政策。這份文件中,武漢提出到2023年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60家。以當時49家的基礎來看,意味着武漢要在兩年時間內新增211家國家級“小巨人”,這個目標放眼全國都可謂頗具野心。

同時,武漢對專精特新企業給予突破性支持。數據顯示,目前,武漢市、區財政已兌現專精特新“小巨人”獎勵資金2億元。去年以來,21 家“專精特新”企業獲得應急資金 4.58 億元, 48 家“專精特新”企業配套“科技副總”,將 470 家“專精特新”企業納入“千企萬人”支持計劃後備名單。

另一個在政策體系上尋求突破的是合肥。憑藉“最牛風投城市”頻頻破圈的合肥,正在嘗試以國有資本撬動社會資本賦能專精特新企業發展。

《合肥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倍增培育行動計劃》中提出,建立企業股權融資需求項目信息共享機制,充分利用培優基金等各類政府投資基金,開展多層次融資對接活動。今年8月,“合肥興泰-國元證券-科技創新企業知識產權第2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專精特新)”成功設立,這也是長三角區域首單專精特新知識產權ABS,成爲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最新實踐。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初創企業大多遵循着從天使投資到創投風投、私募股權,再到資本市場的成長路徑。只有創業投資行業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爲中小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城市“風投”話題之下,更多中西部地區或可以借鑑合肥這種不一樣的打法,用更活躍的風投市場引導潛在優質企業通過市場化發展的路徑,進入專精特新企業的行列。

因地制宜調整發展方向

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是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鮮明特徵。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城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生長曲線,與省市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吻合。除了政策支持,中西部萬億城市本身也具備發展專精特新的“優質土壤”,並不斷根據區域經濟優勢及產業轉移所處位勢調整“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方向。

以此次上升最快的城市之一武漢爲例,武漢無論是科研還是產業都具有堅實基礎。數據顯示,去年武漢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2%,爲近9年來最快增速,尤其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4.6%。截至2021年,武漢共有9151家高新技術產業,2020年R&D研發投入強度爲3.51%,在中西部城市中僅次於西安。

在行業分佈上,武漢第四批15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多數仍來自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等武漢9大支柱產業。值得注意的是,這158家企業平均在細分行業國內市場佔有率爲30.3%,多數在細分行業市場佔有率爲國內第一。

近年來,武漢結合自身的科教以及產業優勢,採取“揭榜掛帥”方式,鼓勵“專精特新”企業在裝備設備、關鍵零部件、材料工藝、新型產品研製開發,攻克解決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目前,這158家企業擁有自主品牌4.2 個,發明專利15.3個,2021年研發投入2230.7萬元,研發佔比6.4%,平均研發人員佔比35.3%;總共擁有國家級研發機構17個,省級研發機構97個,院士工作站14個,博士後工作站8個。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中小企業深耕主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創新能力是“專精特新”發展的關鍵。創新力意味着吸金力,2021年武漢這158家企業平均營收3.5億元,營收增長率40.97%,淨利潤增長率60.1%,這一批具有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爲推動武漢科技創新和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梳理中部地區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可以看到,中部地區積極承接與佈局技術密集型製造業及新興產業,西部地區則發揮資源稟賦以新能源與新經濟產業的發展補強基礎。

長三角一體化的不斷推進,爲合肥帶來了發展契機。合肥第四批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幾乎全部是高新技術企業,主要集中在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集成電路、新材料、人工智能產業鏈。合肥的科創實力爲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成長築牢了堅實底座,同時依靠不斷凸顯的製造業優勢和不斷壯大的新興產業,合肥專精特新企業不斷擴容。

目光再轉向西部地區,重慶同樣是一座“專而精”的城市。第四批國家隊中,139家重慶企業上榜,入選企業數量位列西部地區第1位、全國第11位。至此,重慶市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257家,在全國省市中位列第15位、西部地區第2位。

重慶此次入選企業主要涉及裝備製造、電子、汽車、化工、軟件等領域,其中裝備和電子企業數量佔比均爲兩成以上。這些行業也正是重慶的支柱產業,充分說明重慶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專注於優勢產業,與重慶的產業結構高度契合。

另一西部城市西安也利用東部產業經濟西移紅利,加大培育科創企業,此次再添3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年來,西安市產業發展方向愈加明確,實施先進製造業強市戰略和支柱產業倍增計劃,打造電子信息、汽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醫藥等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羣。

隨着中西部地區對“專精特新”概念的逐漸認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每年的增量正在呈指數級增長。根據《“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的要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數量將在2025年達到1萬家左右,目前離這個目標僅有1000家左右的差距。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專精特新企業以中小企業爲主,持續的高水平研發能力有限,融入產業鏈的過程中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在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如何針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中小企業的特點和需求,合理設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目標和發展規劃,使其真正成爲促進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抓手,更值得深思和探討。

(作者:劉茜 編輯:林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