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革中央、江蘇省政協主辦,民革江蘇省委、蘇州市人民政府、蘇州市政協承辦,蘇州市工信局、民革蘇州市委、《財經》雜誌、《財經智庫》執行的“2022中國實體經濟論壇”10月28日至29日在江蘇蘇州舉行,論壇主題爲“實體經濟的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

許召元表示,促進創新驅動發展,進一步推進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是當前的重要任務,而工業的現代化是當中的核心環節。對於如何把科技創新和產業緊密結合,他主要有三點看法。

首先,進一步推進創新,提高創新的效果要以產業集羣爲支撐,要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對多數地方來說推進創新更要以本地優勢產業爲依託。

第二,要發揮創新的合力,集羣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各個地方要圍繞本地最有優勢、最需要的創新集中攻關,圍繞本地產業集羣集聚創新的資源。

第三,推進產業創新集羣要持續完善創新的體制機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發揮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創新機構相互的決策,相互支持的作用。

以下爲部分發言實錄:

許召元:現場的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很抱歉由於疫情防控的關係不能來現場和大家一起交流,只能通過線上的形式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這個專題主題是“促進產業創新集羣突圍”在前期,我們對蘇州調研過程當中產業創新集羣是蘇州一個重要的特色,就這個問題談一點我自己的看法。

從總體上來看,當前促進創新驅動發展,進一步推進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是當前我們國家一個重要任務。二十大報告當中提出來新時代新徵程的使命任務就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現代化的內容很多,包括人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的現代化,但是毫無疑問,工業的現代化是當中的核心環節。二十大報告當中提出來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數字強國,這當中創新無毫無疑問具有最重要的意義,二十大報告當中尤其強調了“創新是第一動力”。

各個地方其實這些年怎麼樣做好創新工作,怎麼樣讓創新更有效率,更能解決實際問題,怎麼樣更好的發揮企業科研機構各方面協同作用,包括怎麼樣發揮舉國體制,各方面都有很多的探索,很多的實踐。這個當中怎麼樣把科技創新和產業緊密結合,蘇州這方面還是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對於這方面內容我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看法:

第一方面,進一步推進創新,提高創新的效果要以產業集羣爲支撐,要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創新鏈和產業鏈如果不能相互融合,相互分開,這樣的效果肯定不是特別好的。因爲產業集羣可以爲創新發展提供很多創新的需求,提出很多需要創新的問題,產業集羣也能爲創新提供很重要的應用迭代升級的場景。在這個過程當中把創新和產業緊密的融合,應該是重要的一個方面。

過去我們看到不少發達國家隨着產業外包,製造環節外包,過去是一個成功的經驗。發達國家保留設計研發、後端服務,把製造環節外包,但是從我們對企業調研來看,這種創新和產業相分離效果其實對創新效果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只有把創新環節和產業環節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的打通從終端消費需求到中間生產創造,再到前端研發設計全過程的創新,把各個環節緊密的聯合起來,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創新需求,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更高效的培育創新的靈感,加快創新的進展。月各個地方在推進創新過程當中,把創新和產業集緊密的結合起來,與本地現有優勢產業集羣爲支撐,它是提高創新效果的一個途徑。對多數地方來說推進創新應該是要以本地優勢產業爲依託。

第二方面,創新集羣本身也是需要集聚的,要發揮創新的合力,集羣力量是非常重要的。過去這麼多年中國製造的發展,以前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集成競爭力,但是近年來我們很大程度轉化爲高度發達的產業配套能力。中國發展到現在階段很多生產要素,以前緊缺的生產要素,現在已經相對不那麼缺乏了,比如說資本,比如說能源資源,這些要素保障程度相對也比較高。但是高素質的創新資源,高素質創新人才什麼時候都是短缺的,即使是發達國家也是短缺的。

這些有限的短缺的創新資源要能夠更好的發揮它的效果,要發揮創新的合力,創新資源的集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創造力的發揮大體上有兩種模式:第一種類似於科學家靠靈感,靠長期對某些問題的探索,最後靈光一現產生巨大的成就,但是更多是依靠積累,依靠相互的啓發,很多工程技術領域,我們看到發達國家在很多基礎環節有很多優勢,很多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工藝基礎優勢,很多時候都是長期的積累。這個過程當中創新人才越能夠集聚,越能夠互相支持和配合發揮創新能力。對於我國來說,即使是一線城市創新資源和需求相也是不足的,各個地方要圍繞本地最有優勢的最需要的創新集中攻關,圍繞本地產業集羣集聚創新的資源。

前一段時間我們也看到有些產業,特別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各個地方都看到這些產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有現實的需求,各個地方出現一哄而上的現象,結果可能資本不成問題,土地也是不成問題,但是這個行業有限人才資源出現人才資源大量稀釋的現象,這樣就不能很好的發揮集羣的作用,不能發揮創新人才合力的效果。

第三方面,推進產業創新集羣要持續完善創新的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業發展還是很不一樣的,很多產業發展突破技術以後,我們有了土地,有了資金以後,各種資源組合就可以生產規模,也可以持續擴大。但是創新對體制機制的要求很高,並不是把創新的資源簡單整合在一起就能夠發揮很好的效果。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是要有一個好的體制機制探索和體制機制的安排,發揮各方面積極性,釋放各方面的活力。創新本身就是高度不確定性的東西,應該通過體制機制的優化來分擔創新的風險,讓好的創新機制,創新人員充分享受創新成果,促進創新活力。

在這個過程當中最主要的就是發揮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創新機構相互的決策,相互支持的作用。以前在蘇州調研當中也是有不少體會的,比如說我們去長三角技術研究院,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給我們介紹他們有一個很強大的戰略諮詢委員會,通過這個戰略諮詢委員會來確定材料研究院要做哪些方面的研發和創新。確定方向以後就會在全球尋找最強大的團隊,這個團隊是通過研究所形式具體執行,研究所團隊控股的,每個項目成功以後團隊就可以得到收益,團隊積極性很高。

這個過程當中地方政府給團隊有房子支持,研究所給一些優惠,還把當地企業和研究團隊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這樣一些好的體制機制把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切實好的整合起來,發揮各自的積極性,這個體制機制的優化創新,各個地方都在探索過程當中,也還在繼續過程當中。我覺得做好體制機制的創新是發揮好產業創新集羣效果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總體而言,中國產業過去發展主要靠規模經濟,靠產業配套的優勢。今後可能要進一步發展到創新的優勢,在這個過程當中積累各種好的經驗,包括創新集羣經驗對於促進高質量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就報告到這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