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常紀文:平臺可對產品標註碳排放總量和強度 助力構建參與者生態

作爲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ESG爲我們提供了更好應對一系列全球性風險和挑戰的行動框架,也逐漸成爲全球範圍內衡量一家好公司的重要標準。而作爲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平臺經濟踐行ESG實踐,探尋可持續發展之路,方向就是共創商業之上的價值。構建“參與者生態”,是共創商業之上價值的行動方案。

作爲全國主流財經媒體,9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舉辦“2022中國平臺經濟ESG趨勢與實踐研討會”,邀請ESG、數字經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權威專家,共同討論如何構建“參與者生態”,以及“共創商業之上的價值”。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針對上述話題發表了他的真知灼見。

平臺經濟要和社會責任、環境保護有機結合

平臺經濟正在成爲ESG實踐的重要力量,並且正在探尋中國的ESG方案,參與者生態的理念應運而生。爲什麼在平臺經濟的ESG實踐中要構建參與者生態?

對此,常紀文指出,平臺經濟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數字化、智能化的產物,是不可逆轉的。我們應該順應它,並且把它和社會責任、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要規範平臺經濟的發展。

參與者生態是一個新概念。從廣義來看,包括平臺經濟的生態,以及國家對平臺經濟的政策。目前,國家提出要支持和規範平臺經濟的發展,從長遠來看,這對平臺經濟的參與者生態是利好的。

參與者生態需要關注的另一個重點是平臺內各參與方生態如何。例如供應鏈、各方感受、吸引力等。

構建一個參與者生態數字平臺,應該如何進行有效探索?對此,常紀文從平臺的雙碳實踐入手進行分析。

常紀文指出,當我們到達碳達峯階段以後,碳排放總量管理需要加強,對於平臺經濟來說,這就意味着在低碳方面要側重於強度和總量的管理。

比如說,平臺可以對每一件產品的碳排放強度進行覈算,對碳排放總量進行覈算和二次標註,獎勵碳排放總量比較低的產品。這個效果要比鼓勵消費者在生活中踐行低碳好得多。

哪些產品應納入覈算範圍?常紀文指出,例如鋼材、水泥、建材、玻璃、紙張等工業產品,它們與碳排放關係比較密切,如果這些重要產品進入平臺後能標註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那麼將對平臺經濟踐行碳達峯碳中和起到很大的作用。

數字平臺經濟可以發揮拓展作用

常紀文還指出,數字平臺的參與者生態,對其他產業和其他經濟形態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他強調,參與者生態的效應肯定不止於數字平臺。根據研究,數字化、智能化對於碳達峯碳中和的區域協同、行業協同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對中西部地區的碳達峯,有很重大的協調或促進作用。

數字平臺經濟可以發揮拓展作用。以汽車拆解爲例,有些拆解後的汽車,它部分零部件是可以再製造、再次綜合利用的。目前在這方面全國網絡相對缺乏,平臺之間有相互割裂的情況。

此外,建築垃圾、粉煤灰、磷石膏、煤矸石等大宗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在全國或區域層面市場是巨大的,但目前統一的市場還不夠充分。所以從橫向來看,平臺經濟拓展的空間巨大。

關於平臺經濟的發展,常紀文則提出三個建議,一是建立國家平臺經濟體系和發展戰略。可以由政府牽頭成立一個國家大平臺,然後兼容所有的商業平臺。各個地區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統一平臺,把平臺經濟和低碳綠色相結合,實現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外銜接。

第二是要規範,要立法。如果法治不健全,標準不統一,那麼平臺經濟的發展就會產生混亂。立法機構、監管部門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

第三個建議是平臺經濟要注重保護個人和單位的隱私,包括商業祕密。建議在個人信息保護法框架之下,制定平臺經濟的隱私保護條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