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   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 黃震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董事長 胡望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 楊長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車董事長 孫永才
  全國人大代表、河鋼集團黨委副書記 王蘭玉

加快制定面向“雙碳”目標的碳市場發展戰略和路線圖;培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龍頭企業,依託龍頭企業打造全國性再生資源交易服務平臺;加大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實現城市軌道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體系,充分發揮核電在減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低碳排放鋼鐵產品品牌,爲我國低碳發展貢獻“鋼鐵方案”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

建立碳價格機制 逐步收緊免費配額

◎記者 梁蕾 宋薇萍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簡稱“全國碳市場”)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和市場機制。”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日前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今年全國兩會,他圍繞進一步發揮全國碳市場在“雙碳”工作中的作用提出建議。

“全國碳市場運行兩年多來,碳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明顯提升,各項制度、指南、方法不斷完善。與此同時,全國碳市場作爲新興市場仍存在一些問題。”黃震說。

他分析說,全國碳市場建設尚待完善的地方表現爲:一是全國碳市場僅覆蓋電力行業,行業覆蓋面窄,參與主體相對較少;二是碳交易品種有限,缺乏多樣化選擇,影響了市場的活躍度和靈活性;三是碳排放配額偏寬鬆,導致市場供大於求,難以形成合理的碳價,也難以形成有效的減排壓力;四是第一、二個履約期中,碳排放數據失真等問題顯現,直接影響了交易的公平性與正常運行。

黃震認爲,全國碳市場要構建一個約束與激勵機制,對企業碳排放給予明確配額和價格信號,提高化石能源排碳的環境成本,讓排碳成本越來越高,減碳的收益越來越大,綠色溢價越來越小,從而助力企業綠色轉型。基於此,他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加快制定面向“雙碳”目標的碳市場發展戰略和路線圖。建立碳價格機制和配額分配機制,明確免費配額削減的時間表,分階段逐步收緊免費配額,適時引入配額有償分配機制。加快碳市場覆蓋行業和參與主體的擴容,明確石化、化工、鋼鐵、建材、有色、造紙、民用航空等高碳排放行業納入順序和時間節點。形成系統性碳約束與激勵機制,向社會和行業傳遞清晰且明確的未來綠色發展預期,有效推進我國高能耗高碳排行業的減碳、脫碳進程。

第二,加快我國重要行業碳排放覈算標準體系與基礎數據庫建設,進一步完善碳排放MRV(監測、報告與覈查)體系。數據質量是碳市場的生命線,要加快完善相關行業和產品碳排放覈算方法學,建設碳排放因子庫,提高其科學性與系統性。強化擬納入行業企業的碳排放數據管理,建立完善的數據採集、監測和審覈機制,不斷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加強企業碳排放管理制度建設和宣傳培訓,嚴厲打擊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爲,確保排放數據的真實可靠性,同時要提高市場透明度。

第三,做好配額市場和自願減排市場的協同。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是全國碳市場的重要補充。重啓後的CCER,要深入挖掘自願減排手段對強制履約市場的補充作用,增加相關領域的CCER方法學,擴大CCER的規模,大力推進優質減排項目的投資和開發,打通CCER與碳市場擴容的聯動協同路徑,促進更多參與主體受益,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碳減排。

第四,推進全國碳市場與國際碳市場的互認互通。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要建立國際對話機制,加強與國際碳市場的規則對接與政策協調,不斷提高全國碳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同時積極應對歐盟“碳關稅”。在標準與方法方面,推進碳排放覈算方法學、碳排放MRV體系、配額分配製度等相關方法、標準和技術與國際碳市場的互認互通。借鑑國際經驗,深化國內CCER管理,提升其國際認可度,促進CCER參與國際交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楊長利:

將核電納入我國綠色電力體系

◎記者 何漪

“將核電納入我國綠色電力體系,不僅能夠爲核電的綠色低碳屬性提供官方證明,實現綠證對非化石能源電力實現全覆蓋,還能夠滿足市場用戶的購買需求,充分發揮核電在減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長利建議,將核電納入我國綠色電力體系。

核電發展規模、質量將邁上新臺階

楊長利表示,我國核電已經具備實現更大目標、更高質量發展的紮實基礎。

在所有清潔能源中,核電是碳排放最低的發電技術之一。楊長利介紹,根據IAEA數據,核電全生命週期內,每生產1度電的碳排放量爲5.7克,較其他清潔能源的碳排放量少。同口徑下,光伏、水電、風電全生命週期內,每生產1度電的碳排放量分別爲74.6克、64.4克、13.3克。

目前,我國在運在建的核電機組總裝機超過1億千瓦,佔全球在運在建核電總裝機的21.2%,核電安全運行業績位居世界前列。

楊長利表示,在2023年所有能源發電總量中,我國核電發電量佔比接近5%。與燃煤發電相比,核電發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5億噸。我國小堆、四代堆等先進核能技術與國際領先水平保持同步,核電發展的規模和質量有望邁上新臺階。

“根據多方預測,至2035年,我國在運核電發電量佔比將超過10%,核電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楊長利說。

充分發揮核電在減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

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成爲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普遍共識。目前,我國已構建起完善的綠色低碳電力體系,建立了綠證交易、綠電交易兩種市場機制,綠證核發範圍拓展至水電等全部可再生能源。

楊長利表示,綠證已成爲認定可再生能源生產、消費的唯一憑證和交易載體,實現了從“綠色溢價”到“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基礎憑證”的定位轉變和價值提升,也爲銜接能耗雙控政策、抵扣能耗量,中長期銜接節能降碳政策、抵扣碳排放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楊長利認爲,隨着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加速推進、以及全社會低碳消費理念進一步深化,核電參與市場競爭面臨較大挑戰。目前,核電未被納入我國綠色電力體系,這不利於有效發揮核電的低碳價值。

“將核電納入我國綠色電力體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楊長利認爲,核電企業無法提供綠證等官方證明,難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綠電消費需求,全社會綠電供應也面臨制約。

楊長利表示,在“雙碳”目標牽引下,全社會綠電消費意識逐步提高,使用綠電生產的商品更具國際競爭力,有助於在國際貿易中規避關稅壁壘。

楊長利進一步表示,從我國國情看,碳減排任務更加艱鉅,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體系,是實現能源消費側和供給側協同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不僅能夠爲核電的綠色低碳屬性提供官方證明,實現綠證對非化石能源電力實現全覆蓋,還能夠滿足市場用戶的購買需求,充分發揮核電在減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車董事長孫永才:

推動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全面綠色轉型

◎記者 劉怡鶴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永才準備的提案聚焦推動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全面綠色轉型。

孫永才介紹,爲落實新發展理念和“雙碳”戰略,支撐交通強國建設,提高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綠色轉型,中國中車牽頭聯合相關科研院所和產業鏈企業,已實現永磁牽引系統、碳化硅變流、二氧化碳空調等新技術的突破。

孫永才說:“這些技術具有高效節能、綠色環保、高可靠性等優勢,已具備大規模應用推廣的基礎。比如,永磁牽引系統具有高效節能、輕量化、高可靠性等優勢;碳化硅變流技術節能優勢顯著;二氧化碳空調所使用的二氧化碳製冷劑,由本應排放到大氣中的廢氣回收製作而成,並將二氧化碳進行了封存,屬於‘負碳’技術應用。”

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全國共有55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06條,運營里程10165.7公里。孫永才簡單作了計算: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全年總耗電量約227.9億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935萬噸。如果應用上述新技術,保守測算,全年城市軌道交通可降低總耗電量24.8%,節約耗電量56.5億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0萬噸。

孫永才建議,由國家有關部委牽頭,會同相關部委和企業,研究制定新技術應用規範和政策支持方案,如新造車輛標準技術規範、檢修車輛技術升級標準、稅收優惠、補貼等政策措施,鼓勵需求側應用新技術,引導市場積極參與,提升城軌車輛的綠智水平及運營安全性。同時,加大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引導地方政府及相關城軌用戶進行新造車輛採購時,對新技術優先選用、應用盡用,實現城市軌道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寶武鋼鐵集團董事長鬍望明:

培育再生資源龍頭企業

推進開放式協同創新

◎霍星羽

鋼鐵行業如何實現低碳發展?龍頭企業之間如何開展協同創新?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鬍望明圍繞培育再生資源龍頭企業、推進開放式協同創新等話題提出建議。

資源循環利用是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環節。在鋼鐵行業,廢鋼就是一種可循環使用的綠色再生資源。胡望明介紹,每使用1噸廢鋼,可減少1.6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不過,當前我國鋼鐵工業以高爐—轉爐流程(長流程)爲主,以廢鋼爲主要原料的電爐(短流程)鋼鐵產量只有10%左右。反觀歐美,電爐鋼比例達到70%以上,日本、韓國也達30%以上。建立和完善廢鋼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對提高綜合回收利用率,促進鋼鐵、有色等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022年,我國再生資源產生量約5億噸,回收利用量約3.7億噸,綜合回收利用率約75%,其中廢鋼、廢銅、廢鉛、廢紙的回收利用量佔當年鋼鐵、銅、鉛、紙產量的比例分別爲22%、35%、47%和54%。

胡望明表示,當前我國再生資源回收領域面臨標準體系不健全、產業扶持政策體系有待完善、行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等問題。建議培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龍頭企業,依託龍頭企業打造全國性再生資源交易服務平臺,推進交易服務平臺應用。

作爲來自我國鋼鐵行業龍頭企業的政協委員,胡望明關注推進以企業爲主體、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開放式協同創新。

在他看來,龍頭企業兼具研發實力和市場敏感性,能夠聚焦國家戰略所需,協同開展基礎前沿研究,引領和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龍頭企業之間、企業與專業院所之間進行聯合研發和協同創新,有利於各創新主體聚焦主責主業,集中資源開展核心工藝和關鍵環節研發,提高研發效率;有利於上下游企業更早介入產品設計和研發環節,共同開展市場策劃、產品認證等項目,加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有利於企業之間通過協同創新完善配套體系,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形成產業鏈合力,增強產業鏈韌性和全球競爭力。

“從當前協同創新內容看,應用型、解決現場問題的協同創新比較多,面向產業基礎的基本理論、基本模型聯合研發較少,難以滿足引領行業發展的需要。APP式的創新難以成爲國家科技戰略力量。”胡望明說。

他表示,從協同創新形式看,有組織的合作研發有待加強,協同創新的系統策劃還不夠,企業難以積累形成相關知識和創新能力。從合作伙伴構成來看,圍繞數實融合主題、與數智企業的協同創新相對較少,難以滿足行業的智能化轉型和流程再造需求。

對此,胡望明建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協同創新機制;強化關鍵核心技術的協同攻關,厚植產業底層技術;強化數實融合協同創新,加速製造業的智能化轉型。

全國人大代表、河鋼集團黨委副書記王蘭玉:

推進鋼鐵材料低碳產品價值實現

◎記者 劉立

鋼鐵行業作爲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性產業,是關乎工業穩定增長、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引擎,也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領域。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河鋼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河鋼股份董事長王蘭玉帶來的建議是:加快推進鋼鐵材料低碳產品價值實現,形成低碳排放鋼鐵產品品牌,爲我國低碳發展貢獻“鋼鐵方案”。

鋼企必須走綠色低碳轉型之路

據王蘭玉介紹,“十三五”以來,我國鋼鐵行業在超低排放改造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4年2月20日,全國共有125家鋼鐵企業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評估監測進展情況公示,涉及產能佔全國產能的50%以上。

“當前,我國鋼鐵產業正處於由規模效益向質量效益轉變的加速演進期,也是行業由大變強的關鍵轉折期。”王蘭玉說,“在低碳發展成爲全球共識的時代背景下,實現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成爲解決環境、能源和資源瓶頸問題的關鍵,同時也將成爲塑造鋼鐵企業高質量發展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王蘭玉建議,加快推進鋼鐵材料低碳產品價值實現,形成低碳鋼鐵產品品牌,充分釋放鋼鐵產業低碳轉型優勢,爲我國低碳發展貢獻“鋼鐵方案”。

加快鋼企綠色轉型示範區建設

王蘭玉建議,推進鋼鐵與城市發展減污降碳深度融合,加快開展頂層設計,出臺鋼鐵工業產城共融指導意見和發展規劃,推動鋼鐵工業固廢、水、熱與城市的高效協同。

“建議打造一批集工商業功能、創意內核、教育培訓等多業態有機融合的工業轉型示範區,着眼於未來產業佈局,推動鋼鐵工業向高端製造、數字產業、可再生能源等新興產業轉型。”王蘭玉表示,“同時,建議加強轉型金融支持,做好行業轉型路徑標準和制度的設計,制定國家層面的鋼鐵行業轉型金融工作指引,提高金融服務效能。”

在健全鋼鐵行業綠色能源消納的支撐體系方面,王蘭玉建議,當前對在電力交易市場購買的綠電(綠證)實施電價補貼,並結合實際,研究將綠電指標納入環保績效考覈範圍。充分發揮鋼廠規模化電力消納優勢,鼓勵開發“可再生能源+自有煤氣發電+儲能高效協同”的“源網荷儲”智慧化供能系統,打造一批示範項目,同時推進電解水制氫等綠氫生產項目和制氫加氫一體站等項目建設。

構建鋼鐵產品碳足跡認證體系

王蘭玉建議,鼓勵大型鋼鐵企業加快研發基於共同標準的生命週期評價(LCA)體系和數字化平臺,打造“一中心、多平臺”的低碳排放鋼鐵產品評價和認證體系,開展國內平臺互認並形成合力,滿足產業鏈下游對產品碳足跡、低碳排放產品認證的要求。

“建議依託平臺爲鋼鐵行業產品碳足跡覈算提供公共服務,依法合規收集整理關聯行業相關數據資源,適時組織開展同行評議、交叉驗證以及數據溯源性覈驗,支持建立中國特色的商業化鋼鐵產品碳足跡背景數據庫。”王蘭玉還建議加強對國際組織和主要經濟體低碳排放產品相關管理制度、認證規則的研究,推動與主要貿易國在碳足跡覈算規則和認證結果方面的銜接互認,充分發揮低碳鋼鐵材料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

他還建議,開展鋼鐵產品碳足跡登記存證試點建設,提升碳數據質量。“例如,鼓勵部分地區開展鋼鐵產品碳足跡登記存證及低碳標識認證試點建設。加快建立鋼鐵產品碳足跡登記存證制度,研究制定鋼鐵低碳排放產品標識認證管理辦法,形成首批低碳排放鋼鐵產品目錄,爲鋼鐵材料低碳價值轉化提供基礎支撐。”王蘭玉說,“建議推動鋼鐵企業碳排放數據的自動採集,搭建統一的碳排放因子相關檢化驗標準流程,逐步擴大全國碳排放在線監測試點的覆蓋範圍,持續提高數據質量及可靠性,全面支撐鋼鐵材料碳足跡評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