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忠範

“卡脖子”問題,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關鍵一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不可否認,我國產業界存在諸多“卡脖子”難題,高端芯片是其代表性的例子。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卡脖子”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裏?

解決這個問題,不能侷限於技術層面的思考,還應深入研究人才評價機制、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創新環境土壤、體制機制甚至傳統文化等問題。

從另一方面來看,“卡脖子”問題是挑戰,更是機遇。全方位的改革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根本之道,是走向創新型國家的必經之路。

以新興石墨烯產業爲例,從統計數據上看,中國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比如,我國擁有6.7萬家石墨烯相關企業、60個石墨烯產業園區、113個石墨烯研究院、17個產業創新中心和17個產業聯盟。

而且,我國石墨烯專利申請數量9.19萬件,全球佔比72.2%,是位居第二的美國10.2倍;我國發表石墨烯論文26.1萬篇,全球佔比74.5%,是美國的5.5倍。

這種蜂擁而上的做法,是我國高科技產業的一個縮影,並非侷限於石墨烯行業。而實踐證明,一擁而上其實無助於解決高科技產業的“卡脖子”難題,還是需要依靠矢志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

拿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爲例,該研究院是2018年10月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儘管只有5年的歷史,已成爲全球知名的石墨烯新材料研發和產業孵化高地。

BGI已經打造出了和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對一孵化”機制,以及與北京大學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構成的“三位一體”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目前,BGI人員規模逾400人,擁有兩棟研發大樓,年產值近億元,已成功地將石墨烯材料應用於先進戰機、風電葉片、地鐵及衛星等領域,榮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國專精特新百強冠軍企業等諸多榮譽。BGI懷柔產業示範基地建設,也正在快速推進中。

而創新和改革,正是BGI快速發展的金鑰匙。全新的體制機制推動了從基礎研究、規模化製備到產業落地的飛速發展。

觀察BGI的發展,結合幾年來的相關實踐探索,我對我國解決“卡脖子”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不能滿足於建立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創新中心等衆多研發平臺,應從體制機制設計上佈局產業落地環節。

這是一切研發成果走進市場的關鍵所在,也是當前各類研發平臺體制機制設計的短板。以國家實驗室爲例,應探索類似於“一對一孵化”的企業捆綁機制,培育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骨幹企業,這是作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必須承擔的角色。

其次,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也不能依賴“短促突擊”行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着眼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調“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圍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提出“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基地、優勢團隊和重點方向”等。

因此,在有限目標的前提下,應穩定支持並確保足夠的經費強度。比如華爲,正是因爲高達1600億元的年研發投入,才造就其全球領軍地位。

而BGI專注於石墨烯材料的規模化製備,年研發投入也多達2億元,從投入強度上已超過涵蓋整個領域的國家實驗室。這也是BGI發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骨幹企業。

產學研協同創新有兩種不同的組織模式,一個是擁有自己的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的單一利益主體的科創企業模式;另一個是政府主導的、由多個利益主體構成的創新平臺模式。

企業是“一臺機器運轉”模式,而創新平臺是“多臺機器協調運轉”模式,操作難度和效率完全不同。弘揚“企業家精神”,充分尊重和信任企業家,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文化,是推動企業發展、繁榮市場經濟的不二法寶。

撰稿 / 劉忠範(全國政協常委 、北京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