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盤點14個特大城市:武漢連續兩年人口增幅超百萬,莞佛“雙子星”城鎮化率超90%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文汐 近日,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的《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06個大城市,包括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14個Ⅰ型大城市以及71個Ⅱ型大城市。

截至2020年,我國擁有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包括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瀋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發現,14個特大城市中,10個爲省會城市,佛山和東莞是僅有的兩個地級市。在多地實施強省會戰略下,武漢、長沙、鄭州等省會城市人口規模正在不斷擴大,並在相關規劃中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同時,以長三角、珠三角爲代表的主要城市羣重點城市人口集聚度逐漸提升。東北地區入圍特大城市的瀋陽、哈爾濱、大連三地近年出現人口增速放緩或外流,面臨挑戰。

總的來看,人口的集聚一定程度上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14個特大城市中已有10城GDP破萬億。城市能級的提升,意味着城市吸引力、輻射力的增強,同時將帶來更多的資源。當然,以人口規模爲標準劃分的城市等級,不能作爲衡量城市綜合實力的唯一標準。

強省會人口虹吸明顯

根據國務院2014年發佈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爲超大城市,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爲特大城市,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爲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爲Ⅱ型大城市,5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城市爲中等城市,20萬以上50萬以下的城市爲Ⅰ型小城市,20萬以下的城市爲Ⅱ型小城市。

2020年,14個特大城市中,武漢、東莞、西安城區人口已經達到900萬以上,接近超大城市水平;佛山、長沙、哈爾濱、昆明、大連等城市由I型大城市晉級爲特大城市。從區域分佈來看,14個特大城市中5個位於中西部,6個位於東部,另有3個來自東北地區。

2020年,武漢城區人口數量爲995.3萬,距離超大城市僅剩一步之遙。武漢是國家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也是中部地區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常住人口總量一直保持增長趨勢。

作爲九省通衢,武漢的人口虹吸效應較強。2020年,武漢常住人口爲1244.77萬人,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978.54萬人相比,增加266.23萬人,增長了27.2%。而2021年,武漢常住人口達到1364.89萬人,比2020年再增120.12萬人,增長9.7%,達到歷史最高位,人口增量位居全國第一。同時,2021年武漢城鎮化率達到84.56%,同比增加0.25個百分點,創下歷史新高。

近兩年,武漢人口增長實現飛躍,兩年的增幅均達到百萬級別。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認爲,一方面,隨着疫情後武漢經濟強勢恢復,以及沿海製造業部分向中西部轉移,武漢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吸引了更多人才留漢工作。另一方面,在強省會戰略下,湖北省內部人口向武漢流動,特別是武漢周邊城市人口的流入。隨着人口快速增長,在14個城市中,武漢或率先跨入超大城市行列。

14個特大城市中,東莞城區人口數量緊隨武漢之後,爲955.76萬人。值得一提的是,廣東入圍的東莞和佛山兩座城市是14座城市中僅有的兩個地級市,其他皆爲省會城市或副省級城市。

同時,東莞和佛山也是其中城鎮化率最高的兩座城市。2020年,14座特大城市城鎮化率依次爲:佛山(95.2%)、東莞(92.1%)、南京(86.8%)、瀋陽(84.5%)、武漢(84.3%)、杭州(83.3%)、長沙(82.6%)、大連(82.4%)、西安(79.8%)、昆明(79.7%)、鄭州(78.4%)、青島(76.3%)、濟南(73.5%)、哈爾濱(70.6%)。

面積僅2474平方公里的東莞,是目前人口密度最高的地級市。2021年,東莞的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4259人。2020年,東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千萬大關,成爲繼廣州、深圳之後,廣東省第三個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人口大市,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比較,全市常住人口增加224.64萬人,增長27.33%。

同屬特大城市之列的佛山2021年常住人口達到961.26萬人,比2020年末增加9.38萬人,增長9.9%,增速高於全省。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隨着城市羣、都市圈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主要城市羣人口集聚度不斷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主要城市羣無論是在經濟、產業發展還是就業創業機會上均具有明顯優勢,在一體化以及協同發展的趨勢下,潛力不斷顯現,對於人口的吸引力也在進一步增強。

在14個特大城市中,西部地區包括西安、昆明兩個城市。作爲西北的龍頭城市,西安也是國家中心城市,近年來人口增長較快,在14個城市中也有望較快步入超大城市行列。昆明相對規模較小,2020年常住人口爲846.01萬人,城區人口爲534.09萬人。但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時,昆明曾提出到2025年,昆明市人口將達到1000萬,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000平方公里的目標。數據顯示,2021年底,昆明常住人口爲846.3萬人,距離1000萬目標還有近150萬人的差距。而從近十年的趨勢來看,昆明人口規模一直穩步增長,具備衝擊千萬人口大市的可能性。

瀋陽、哈爾濱、大連三座位於東北地區的特大城市,2020年城區人口數量分別爲706.72萬人、549.93萬人、520.83萬人。從人口總量來看,七普數據發佈後,東北地區再無千萬人口城市。2021年,瀋陽、大連三座城市常住人口分別比上年增長4.5萬人、9萬人,哈爾濱比上年下降12.5萬人。

目前來看,中國特大城市仍以省會城市居多,14城中有10個爲省會城市。面向2035年,多個省會城市提出了更高的人口規模目標。根據各地公示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草案,到2035年,鄭州常住人口將達到1800萬人,武漢預計容納1660萬人,長沙、合肥也將分別達到1500萬人、1300萬人。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是客觀規律,在多地實施強省會戰略下,人口向強省會城市流動的現象可能更爲明顯。除此之外,此次認定的14個Ⅰ型大城市中,南寧、石家莊、廈門等城市城區人口數量已經接近500萬關卡,未來亦有機會衝擊特大城市的目標。

10座特大城市GDP過萬億

經濟的發展會吸引更多人口,人口集聚也會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從2021年的GDP總量來看,14個特大城市中有10個已經進入萬億GDP俱樂部,分別爲杭州、武漢、南京、青島、長沙、鄭州、佛山、濟南、東莞、西安。

杭州今年在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跳出杭州謀劃杭州、立足全局發展杭州,在全省更好發揮頭雁作用,爭取躋身國內一線城市、全球城市第一方陣。這是杭州首次提出躋身一線城市的目標。

2021年,杭州GDP總量達18109億元,在全國城市中位列前十。從產業來看,目前杭州已經形成視覺智能(數字安防)、生物醫藥與健康、智能計算、集成電路、網絡通信、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智能裝備、現代紡織九大標誌性產業鏈,而作爲“數字經濟第一城”,杭州的標誌性產業鏈中6項與數字經濟有關。2021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6萬億元,佔浙江省近六成;增加值4905億元,佔GDP比重超過27%。

同屬長三角地區的南京,多次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2021年,南京GDP總量達16355.32億元。汽車、鋼鐵、石化新材料,以及電子信息是南京的四大支柱產業。作爲省會,南京的經濟雖然與蘇州有差距,但其綜合實力較強。

值得一提的是,在長三角城市羣加速一體化的背景下,杭州、南京兩座城市近年來三產發展迅猛。從產業結構來看,杭州和南京三產佔比均在60%以上,分別爲67.9%和62.1%。2021年,杭州服務業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佔全市經濟總量近7成,佔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的近三分之一。南京2021年服務業增加值首次突破萬億元。

從GDP增速來看,14個特大城市中有6個2021年增速跑贏全國,分別爲武漢、杭州、青島、佛山、大連、東莞。

其中,武漢2021年GDP增速達到12.2%。可以看出,武漢在疫情平穩後經濟迎來強勢反彈。近年來,武漢由傳統的重工業城市逐步向汽車整車及核心部件、光纖通信、芯片製造等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形成“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製造和服務、大健康和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智能建造、商貿物流、現代金融、綠色環保及文化旅遊九大支柱產業。

在疏解重化工產業的同時,武漢在低碳經濟上表現突出。2020年,武漢煤炭消費總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下降至35%左右,而同年的全國水平爲56.83%。此外,武漢厚實的科教基礎、人才資源逐步突顯,形成科創優勢。近十年,武漢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10.2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約2.5倍,佔GDP比重27%,提高10.1個百分點。

廣東的莞佛“雙子星”增速同樣高於全國。2019年以來,佛山、東莞相繼躋身萬億GDP俱樂部,東莞還在去年成爲全國第15個“雙萬”城市。

目前,東莞已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紡織服裝鞋帽、食品飲料等四個支柱產業,以及軟件與信息服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等五個新興產業。而佛山以智能家電、汽車、先進材料、現代輕工紡織和現代農業與食品爲五大支柱產業。兩地支柱產業增加值均逐年穩步提高。

雖然莞佛二地都以製造業聞名,但在定位上有所不同,佛山將“建設製造業創新高地”,而東莞則提出“打造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業強市”。同時,兩地經濟結構有所不同,佛山以內源性經濟爲主,本土企業居多;而東莞以外向型經濟爲主,承接了香港特區乃至亞太地區的經濟輻射和部分產業轉移。

大連2021年GDP增速爲8.2%。地處渤海海灣的大連,在東北地區區位優勢突出,是東北唯一擁有港口的城市,也是唯一的計劃單列市,在“一帶一路”中是對接日韓的橋頭堡。今年上半年,大連經濟總量3905.7億元,同比增長3.3%,總量與增速在東北四大副省級城市中均排在首位。從去年上半年以來,大連經濟增速連續領跑四個副省級城市。

工業是大連經濟發展提速的關鍵。2021年,大連二產佔比達42.2%,較2020年上升2.2個百分點,達到了近7年的最高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高居15個副省級城市之首。其中,石化產業對工業支撐作用明顯,去年,大連石化工業增加值增長16.4%,今年上半年增長7.3%,均高於同期全市規上工業增速。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人口的集聚能帶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會形成強大的消費力量,從而帶來經濟效益;反過來,經濟的發展能進一步帶動人口集聚,加速城鎮化進程。目前來看,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人口長期淨流入,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當地的經濟活力。同時,中西部地區城市也在不斷崛起,武漢、西安等城市人口規模提升,未來或將爲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並帶動相應區域經濟的發展。東北地區人口增長受到自然環境、地理環境、生育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東北整體城鎮化率水平較高,經濟韌性仍較強,未來應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現代農業、裝備製造、交通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和建設力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