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卜羽勤 上海報道

“增長是硬道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近日指出,在中國結構改革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爲基礎,至於很多結論性問題,市場比我們聰明,市場會解決的,政府是給市場創造條件,讓市場發揮應有作用。從長久來看,現代化的過程中主要有4大動力,工業化、城市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化。這4個動力和整個經濟發展的過程相關,都會對經濟增長提供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10月31日,中國發展研究院系列品牌論壇“安泰•問政”第48期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舉辦,此次論壇主題爲“國際金融多事之秋與中國的應對”,餘永定在論壇上作題爲“中國的現代化之路:挑戰與對策”的演講。

餘永定認爲,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壓力較大,宏觀經濟政策方向、力度大體正確,但是經濟增長仍然受到了疫情因素制約,也受到了擴張型財政政策實際操作過程中一些問題的影響。此外,外部經濟環境也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產生了約束。

他建議,要通過提高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帶動經濟增長,同時儘量緩解基礎設施投融資結構、專項債使用管理這兩個操作層面突出問題對財政擴張政策的影響。

餘永定認爲,只要中國經濟增長能夠實現穩定,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就會改善,人民幣就會實現穩定。儘管中國經濟增長目前還面臨衆多困難,中國實現較高經濟增速的基礎還在。只要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協調好各種政策目標之間的關係,堅持實行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中國就能實現穩增長的目標。

(作者:卜羽勤 編輯:李博)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