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 陳思琦 深圳報道

11月3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主辦,21世紀經濟報道、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承辦的“2022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高峯論壇”在深圳、香港兩地以“線上+線下”方式舉行。

“基金的層次越多,基金投資的分散度、專業性越強,早期投資項目即使有超過50%的失敗率,另外50%的成功也可覆蓋這塊失敗成本,達到早期投資的風險與收益的內源性的對稱統一。”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深圳市金融穩定發展研究院理事長王忠民在題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投資的內生邏輯與合力創新》的主題發言中表示。

王忠民分別從人口、產業、金融角度剖析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邏輯與合力創新。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人員來自全國乃至全球各地,形成人才的開源式聚合,相對年輕、多元的人口架構孕育出蓬勃的創新創業動能,形成包容各種差異性的地域性創業意識。

由此,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業者可以快速匹配到技術、商業化等領域的合夥力量。合夥製作爲一種具有活力的現代創業組織模式,在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生態。許多灣區企業成長爲極具全球競爭力的業界“參天大樹”,又在產業鏈中成爲需求方,激發“鏈式反應”,最終形成龐大的產業集羣。

延伸到投資領域,王忠民認爲,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與創業生態相配合的“天使投資-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IPO(上市)”投資邏輯,企業在種子期、初創風險期、成長期、成熟期等階段均可對接到資本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政府投資基金也發揮出極大的聚合效應。政府設立的天使引導基金、VC引導基金、母基金等將以LP的方式,引領更多社會資本聚合在投資環節而非金融交易環節,投向數字化、芯片、新能源電池等新興產業領域。

王忠民指出,基金的層次越多,基金投資的分散度、專業性越強,早期投資項目即使失敗率較高,其他成功的項目也可覆蓋這塊失敗成本,達到早期投資的風險與收益的內源性的對稱統一。這種對稱並非體現在單一項目中,而是在整體的投資過程中,包容失敗、補貼失敗的機制將進一步調動區域內的創新熱情。

上述做法可爲政府資本帶來哪些回報?王忠民認爲,資本的聚合可以帶動社會生產要素的聚合。具體來看,產業得到資本注入,將帶動地方的產業園區產生更多有活力的企業,一方面拉動就業,帶動當地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地方傳統的產業鏈得以升級改造,產業集羣進一步發展壯大,地方稅收也因此獲得增長。

“資本力量讓渡風險補償,帶來社會總資本的集聚和增加,最終形成產業和資本聚合在一起的閉環投資邏輯。由此,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動能將源源不斷,生生不息。”王忠民總結道。

(作者:陳思琦 編輯:孫超逸)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