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週期的配額髮放規模將有所收緊。

11月3日,生態環境部公佈《2021、2022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下稱《分配方案》)。

《分配方案》整體延續了首個履約週期(2019-2020年)的框架,納入全國碳市場的兩千餘家發電企業將免費獲得配額,用於在2023年底前一次性完成第二個履約週期(2021年和2022年)的配額清繳。

若發電企業實際排放超出所發放配額,可通過全國碳市場購買配額等方式補足缺口。若實際排放低於配額,也可在全國碳市場出售配額以獲取收益。

全國碳市場於2021年7月正式上線,配額是該市場唯一可交易的產品。截至今年11月3日,全國碳市場配額成交量1.96億噸,累計成交額86.3億元,當天的收盤價爲每噸配額58元。

與首個履約週期相比,第二個履約週期的碳排放基準值有所下降,意味着發電企業可獲得的配額將因此減少。碳排放基準值是決定配額髮放量的一項重要參數。

《分配方案》將發電機組劃分爲四類,並制定了相應的供電和供熱基準值。

以2021年的基準值爲例,非常規燃煤機組的供電基準值較首個履約週期縮緊18.41%,供熱基準值縮緊幅度達11.9%,配額收緊幅度最大。300 MW等級及以下的常規燃煤機組降幅緊隨其後,供電基準值同比下降10.39%、供熱基準值也下降了11.98%。

《分配方案》還引入了盈虧平衡值的概念。它是指各類發電機組配額盈虧完全平衡時,所對應的基準值。各類機組2021年的基準值均小於平衡值,意味着當年的配額髮放總量將少於實際排放量。

業內普遍認爲,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週期配額總體富餘,配額髮放量將逐年收緊。在首個履約週期,共有2162家發電企業被納入市場,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45億噸。

《分配方案》並未明確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週期所發放配額如何結轉至第二個履約週期,稱相關規定將另行發佈。

此外,在首個履約週期的配額方案中,爲降低配額缺口較大的重點排放單位所面臨的履約負擔,設定了一項配額履約缺口上限的機制。即企業履約時,無需爲排放總量20%以上的配額缺口支付費用。

在第二個履約週期,這項缺口上限保護機制被取消。但爲減輕重點排放單位履約壓力,《分配方案》稱,如有必要,將根據實際情況在覈定配額環節實行柔性管理,相關規定同樣另行發佈。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