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與行業的雙重驅動下,以電化學儲能爲代表的新型儲能發展持續加速。

11月8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在其年會上發佈的《新能源配儲能運行情況調研報告》(下稱《報告》)提及,截至2021年底,全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4266萬千瓦,其中新型儲能裝機626.8萬千瓦,同比增長56.4%。

《報告》表明,各省規劃的新型儲能發展⽬標合計超過6000萬千瓦,是國家能源局《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件中提出的2025年達到3000萬千瓦⽬標的兩倍。

當日,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發佈數據顯示,今年10月,中國共發佈175個電力儲能項目(含規劃、建設和運行),規模共計51.44 GW。其中,新型儲能項目141個,百兆瓦級新型儲能項目個數環比增長19%。

新型儲能一般指除抽水蓄能外的儲能方式,主要包括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超級電容儲能等。

在近幾年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國內多個省份公佈了“十四五”期間新型儲能裝機目標,並出臺了新能源配儲等政策。

作爲全國首批八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省份之一,山西省新型儲能處於規模化示範階段。山西近日發佈《“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到2025年,新型儲能規劃容量達到600萬千瓦。

2021年12月,山西省公佈首批“新能源+儲能”試點示範項目,涉及九個電化學、四個飛輪、一個壓縮空氣以及一個超級電容等四種新型儲能技術類型。

按照計劃,山西首批試點項目將在2022年底建成投運,目前尚無投產的項目。

11月10日,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調控中心計劃處副處長張超在一場主題爲“新型主體參與電力現貨市場的探索”的直播中指出,上述試點儲能項目建設仍在有序推進。

張超同時指出,儲能市場中仍存在一些理論和實踐的問題。他認爲,儲能參與實時市場出清模型和納入電力平衡分析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儲能非全局尋優的問題仍是一大挑戰。

“此外,還有實際投產實踐上的一些問題。”張超說,由於儲能項目多是集裝箱的電站,非固定的建築物,也沒有配套相關的消防標準,所以在消防驗收上存在着阻礙。

在對整體儲能參與電力市場方面,張超提出,目前火電聯合調頻儲能、“新能源+儲能”、電網替代性儲能和共享儲能等各類儲能缺乏統籌規劃,與源、網、荷各要素投產不同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儲能利用效率。

中電聯的上述《報告》中也提及,新能源配儲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利用率低。新能源配儲至多棄電期間⼀天⼀充⼀放運⾏,個別項目存在僅部分儲能單元被調⽤、甚⾄基本不調用的情況。

張超稱,儘管國家出臺了諸多政策文件促進儲能發展,但只是明確了儲能的重要性,沒有配套出臺體系化的價格標準和財稅支持政策。

這使得儲能的市場模式沒有完全建立,無法通過市場化方式進行成本疏導。

今年上半年,由於原材料價格飆升,加上儲能價格傳導機制較慢,以寧德時代(300750.SZ)爲首的企業儲能毛利率大幅下滑。

2021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儲能業務毛利率爲36.6%,今年同期,毛利率僅爲6.43%。

張超建議,政府部門應當制定儲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機制,利用現貨價格引導儲能削峯填谷、建立儲能容量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由新能源企業承擔容量電費成本,以及建立中長期掛牌競價機制。

此外,安全性和經濟性,也是儲能行業非常關注的問題。

日前,瑞浦蘭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輝公開表示,儲能推廣遇到的兩大瓶頸,是全生命週期的安全性和成本問題。

以電化學儲能爲例,曹輝表示,除了電池本身的安全以外,800V和1500V這樣的大儲能系統,可能存在安全的問題還包括部分標準的缺失。

張超也提出,希望政府能在安全消防的層面進一步明確儲能生產商、集成商、項目業主等產業鏈的主體責任,實現安全管理的規範化和精細化。

在經濟性方面,中電聯指出,儲能項目造價大多在1500-3000元/kWh之間,項目間由於邊界條件不同造價差異較大。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儲能項目的盈利水平不高。

張超認爲,電源側儲能主要用於改善發電電源調頻性能,由於收益不高,電源企業缺乏投資積極性;電網側儲能主要用於緩解電網阻塞並提供調峯調頻服務,成本回收機制不順暢;用戶側儲能則出要通過峯谷價差機制獲得收益,商業化模式較單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