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把鹽鹼地變成“潛在糧倉”

陳必昌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鹽鹼地是一筆沉睡的財富,是實現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東營市有鹽鹼地341.8萬畝,是我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利用難度最大的三角洲型鹽鹼地之一。我們深入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東營重要指示要求,堅決扛牢戰略使命任務,全力答好“鹽鹼地農業之題”,深入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爲端牢中國飯碗作出更大貢獻。

聚力打造鹽鹼地農業創新高地。鹽鹼地綜合利用的關鍵在於農業科技創新,出路也在於農業科技創新。黃三角農高區作爲第二個國家級農高區,承擔着破解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難題的重任。我們充分發揮黃三角農高區的龍頭帶動作用,與中科院、農科院和高等院校加強聯繫,圍繞耐鹽鹼生物育種、鹽鹼地產能提升,成立國家鹽鹼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成各類科創平臺36個,形成鹽鹼地原土果蔬栽培等科技創新成果41項。突出高能級平臺體系建設,爭創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推進中科院黃河三角洲科研基地、中國農科院東營耐鹽作物研究基地等科研平臺建設。突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科技部“作物耐鹽鹼高效畝產基因資源挖掘與利用”、中國農科院“鹽鹼地產能提升關鍵技術與集成示範”等項目,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進度。突出鹽鹼地農業系統解決方案創制,加快形成原創性鹽鹼地農業企業標準、產業標準,推動上升爲行業和國家標準,構建可複製、可推廣的鹽鹼地綜合利用系統解決方案。

聚力發展鹽鹼地特色種業。我們大力推動由“地適應種”向“種適應地”轉變,做強農業“芯片”,着力打好種業翻身仗。聚力攻堅關鍵技術,積極構建耐鹽鹼作物“保存評價—分子設計—精準加速—多梯度驗證”育種創新體系,推動種業加速突破。着力挖掘種質資源,以黃河三角洲耐鹽鹼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爲抓手,加強優質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登記入庫與鑑定評價,已蒐集耐鹽小麥、大豆、牧草等種質資源2.15萬份,夯實種業創新基礎。着力加強種業創新,深化與高層次科研機構、大型種業企業的合作,加快推進中科院種子創新研究院山東基地、黃河三角洲種業創新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圍繞鹽鹼地特色糧食作物、中藥材、林果、水產等種質資源創新,做好“種”的文章,已培育大豆、藜麥等新品種43個。着力推廣應用新品種,積極建設標準化育繁種基地和試驗示範基地、國家耐鹽大豆區域試驗基地,構建鹽鹼地農業新品種試驗展示和應用推廣體系,加快科研成果大田推廣,將專家的“試驗田產量”轉變爲農民的“大田產量”。突出推廣良種大豆種植,墾利區、黃三角農高區納入山東沿黃大豆產業集羣、入圍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羣建設名單,全市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面積發展到34萬畝、大豆單作種植面積11萬畝。我們將高標準打造大豆產業集羣,持續推動大豆產業創新發展,全面落實扶持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確保耐鹽鹼大豆“種得好、管得好、產得好”,確保播種面積持續穩定增長,建設全國重要的大豆產品研發生產供應基地。

聚力推進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推進鹽鹼地綜合開發利用,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挖掘新增耕地的重要途徑。作爲全國試點,我們在對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編制試點方案,全力推進。試點項目總面積17萬畝,計劃總投資約26億元,項目竣工後,預計新增和改造提升耕地面積15萬畝。我們將以試點爲重大契機,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科學制定實施年度計劃,確保試點工作有序推進,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爲拓展新增耕地渠道、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作出東營貢獻。

(作者系山東東營市委副書記、市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