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裏隨處可見的反詐橫幅;業主羣裏社區民警每天發的“真實案例”“小貼士”;核酸檢測點位不間斷的“反詐廣播”,生活中的反詐宣傳無處不在,公安民警苦口婆心,爲啥還有人上當受騙?

反詐視頻看了,反詐知識也學了,真遇到騙子咋就全忘了呢?

什麼人容易被騙?什麼樣的心理弱點容易被利用?受害人被騙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新路歷程”?聽聽瀋陽公安反電信網絡犯罪查控中心民警給你掰開了說。

什麼人容易被騙?

過於自信的人

第一類

此類人容易中招:網絡貸款詐騙、刷單詐騙、投資理財詐騙、“殺豬盤”詐騙、網購退款詐騙等。

據警方介紹,根據以往案例分析,平日喜歡耍小聰明的人更容易遭受電信網絡詐騙。此類人有謎一般的認知自信。這類人羣不關注任何反詐宣傳,自信地認爲自己不會笨到被騙。

此外,還有一些人喜歡鑽空子,喜歡佔小便宜,喜歡在網上“薅羊毛”。這類人也是認爲自己很聰明,聽信網上一些足不出戶就能“日賺鬥金”的消息。對收到的“中獎”“福利”“兌換禮品”等消息有着強烈好奇,總是認爲“試一試,萬一是真的呢”?而恰恰這類人是高危被騙羣體,各種各樣的詐騙手法,就等着一個不小心栽進去。

缺乏辨別能力的人

第三類

此類人容易中招:投資理財詐騙、保健品詐騙等。

此類人羣以年長者居多。有些老人因爲病痛,輕易相信一些保健品甚至食品的虛假宣傳,認爲這些號稱能“包治百病”的東西可以緩解自己的病痛,不惜大下血本,將自己多年積蓄逐漸掏空。有些老人對自己兒女並不信任,他們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卻逐漸與網絡信息時代脫節,往往聽不進身邊人的勸解,反而對陌生來電中那些“乾兒子”“乾女兒”們信之又信,直至耗盡畢生積蓄。

涉世不深的人

第二類

此類人容易中招:冒充公檢法詐騙、註銷校園貸詐騙、冒充熟人類詐騙等。

所謂“涉事不深的人”指平日生活圈子較小,接觸社會較少的羣體。這類羣體包括還未走出校門的學生;常年照顧家庭的主婦;甚至潛心於學術專研的一些高知。

此類人羣不諳世事,比較單純,無法分辨復雜社會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在接到騙子的來電時,幾句話就能逼得他們嚎啕大哭,然後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的清白,直至錢款被轉走。

謹防冒充“防疫人員” 的流調詐騙電話

警方預警

據警方介紹,近日,有多位市民報警稱,接到853(24)開頭的境外電話,對方冒充疫情流調人員,謊稱市民有外地疫情風險地區的行程軌跡,需要隔離,市民表示否認後,電詐分子隨之還會向報警人販賣焦慮,表示需要經過外地風險地區公安機關的核實,才能解除這個所謂的行程軌跡,並將電話轉接到假冒的某外地公安機關,之後騙子要求報警人下載具有共享屏幕功能App,套取報警人相關信息,並以涉及違法犯罪,需繳納資金證明過保證金等藉口,引誘報警人打款,詐騙錢財。

警方表示,詐騙分子先冒充防疫工作人員,以流調排查爲由,稱市民有外地疫情風險地區的行程軌跡,要求受害人下載具有共享屏幕功能App,提供聯繫方式、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等相應信息,從而盜取受害者銀行卡內資金。

警方提醒廣大市民羣衆,只要記住以下3點,就能拆穿此類騙局:

一是慎接陌生境外來電,如沒有海外業務或親屬,大部分的境外來電都是詐騙電話。

二是真正的疫情流調人員是不會把電話轉接其他單位。

三是公檢法單位不會讓羣衆下載來源不明的軟件,防疫工作絕對不會讓羣衆操作資金賬戶。

解鎖受害人的心理過程

根據以往案件中受害人講述被騙過程,幾種典型電詐案件中受害人的心理過程大致如下:

網絡貸款詐騙:當受害人接到騙子來電稱“可以提供貸款,額度大、免抵押、放款快”時,受害人會想到“我正好急需用錢”,然後就按照對方指示下載APP,發現確實額度,但不能提現。這時對方要求交“解凍費”“認證金”“刷流水”。這時,受害人本着“捨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心理急需照做,之後發現還是不能提現,還需要一筆大額轉賬。受害人再次照做,之後發現自己被刪除拉黑,醒悟“我被騙了”。

網絡刷單詐騙:此類受害人都有着“足不出戶還能日進斗金,天上掉餡餅”的發財夢。此類人總是認爲,“反詐宣傳裏的受害人未必是我”。在初步接觸了“刷單任務”後,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賺到,“真的返利了,提現不做任務了。”而之後,又覺得“居然有個大單,我再做一次”,而這次投入後又發現,“是聯單任務,錢都充值了,必須做完”。繼續做之後,被提示“操作失誤”,錢已經提不回來了。這時才發現,“被騙的就是我!”

“殺豬盤”騙局:此類受害人大多對感情有所需求。在網上結識了異性,覺得對方“溫柔體貼,最主要是感動我。”接觸下來,又發現對方“還懂投資,我有閒錢可以試一下。”牛刀小試成功後增加了信任,“果然沒騙我,這次愛情金錢雙豐收。”於是,受害人乘勝追擊,加大投資,結果就不一樣了,“無法提現?對方拉黑了我?我被騙了!”

冒充公檢法詐騙:“我是犯罪嫌疑人?不可能!”聽到來電的對方自稱是“公檢法”,受害人第一反應就是向對方證明清白。但怎麼說也不信,對方還通過網絡出示了受害人的“通緝令”。“我該怎麼辦?”此時的受害人實際上已經“咬鉤”,成了對方的獵物,密切配合對方指示操作,直至發現,“銀行卡里的錢都沒有了?”

受騙者的心理弱點

1“貪念”:大部分的電信網絡詐騙是利用人的貪念實施成功的。

騙子總是施以小利,誘騙上鉤,放小抓大,最後拉黑走人。以網絡貸款詐騙爲例,多以無抵押、低息、放款快,讓你覺得彷彿天上掉餡餅一般,逐步按照對方所說的去操作,最終越陷越深。

2 “恐懼”:詐騙分子利用人的恐懼心理實施詐騙。

在一些詐騙案件中,騙子總是利用獲取的身份信息,再加以威脅,誘騙轉賬,得到錢款後將受害人刪除拉黑。比較典型的是“註銷校園貸詐騙”類案件,騙子常常恐嚇受害人,最後誘騙其一步步進行轉賬操作。

3 “粗心”: 轉賬匯款不經過任何覈實。

冒充熟人詐騙案件中,騙子冒充的“熟人”包括領導、老師、朋友等。對於此類詐騙,騙子最怕你進行覈實,會不斷地催促你,說這件事很急,要馬上辦,就等着你的一個“粗心”。

案 例

民警聯動3分鐘

凍結止付保住4萬元

“劉先生請您稍等,總部這邊正在查詢您的匯款到賬信息。”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一名男子滿頭大汗“闖”進瀋陽市法庫縣公安局包家屯派出所。氣息還沒喘勻,手裏的電話還在接通狀態,電話裏就傳出了這樣一句話。

“壞了,是假客服來電!”僅憑話筒裏這句話,民警迅速作出了判斷。二話不說,民警從男子手中搶過了電話,“你再說一遍,我沒有聽清楚啊。”

同時,民警用手勢示意男子不要着急,一邊與電話中的騙子進行周旋,同時用自己的手機聯繫法庫縣公安局反詐中心值班民警。

“請馬上啓動止付。”來不及說明詳細情況,民警首先向反詐民警說明意圖,對方很快會意,迅速回應。這時,派出所民警已經將男子的信息及電話裏騙子提供的賬戶信息一併發給反詐民警。

3分鐘後,派出所民警收到反詐中心反饋,“凍結止付成功。”

此時,派出所內,民警和男子都鬆了一口氣。男子這時才告訴民警,自己姓劉,並講述了事情的井蓋。

原來,早在10月份,劉先生在直播平臺上購買了一臺空氣炸鍋。時間已經過去快一個月,劉先生也沒收到貨。

不久之前,劉先生接到一個號碼奇怪的電話,向別人打聽才知道是境外號碼。

電話裏,對方自稱是劉先生購買空氣炸鍋的“廠家總部客服”,並稱因系統漏洞,導致劉先生被誤註冊成爲該品牌代理商。

聽到這裏的劉先生感到莫名其妙,但對方接下來的話,讓劉先生驚了一身冷汗。對方稱,此後的每個月,劉先生的賬戶都將被扣費數千元。

“這可咋辦?”劉先生慌了,這時對方安慰劉先生別急,有辦法解決。“客服”稱,劉先生僅需向總部匯款4萬元,待總部過完賬後,再將錢款如數返回,解除代理權。此時,劉先生已深陷騙子的“語言陷阱”,將自己賬戶中的40439.51元悉數轉到對方賬戶。

轉款後的劉先生越想越不對勁兒,便來到包家屯派出所請求民警幫助,這纔有了開頭那一幕。

如果不是派出所和反詐中心民警迅速聯動,僅僅3分鐘的時間裏,一邊穩住騙子一邊緊急凍結了對方賬戶,劉先生這4萬多元恐怕就難以追回。

本版稿件均由遼瀋晚報記者 呂洋採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