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李科文

最近幾日,圍繞高血壓診斷標準是否調整,在國內引發了熱烈爭議。

此前在11月13日,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等學術機構共同制定的《中國高血壓臨牀實踐指南》(以下簡稱:《新指南》)正式頒佈。該指南對我國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和藥物治療標準等方面作出兩方面的指導性改變:其一是將我國成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由血壓≥140/90mmHg下調至≥130/80mmHg;其二是對血壓130-139mmHg/80-89mmHg範圍合併0-2個心血管危險因素者,生活方式干預3-6個月後血壓仍不達標的,立即啓動降壓藥物治療。

其中關於新指南最大爭議點在於,當血壓處於130-139/80-89mmHg之間時,是否需要開始藥物降壓治療。上述新標準估算,中國高血壓患者數將由2.45億增至近5億,超1/3國人都將成爲高血壓病患者。

1115國家衛健委“健康中國”微信公衆號發文表示,目前,國家未對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進行調整。關於高血壓診斷標準,2005年、2010年、2017年國家衛生行政部門發佈的宣傳教育要點、防治指南、臨牀路徑等均明確:成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爲非同日3次血壓超過140/90mmHg。

國家衛健委表示,國家對於高血壓等疾病診斷標準的制發有規範程序要求。由專業機構、行業學協會、個人等自行發佈的指南、共識等,爲專家的研究成果,不作爲國家疾病診斷標準。

對此,1116,中山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冷秀玉向界面新聞介紹從行業專業性角度來看前述發佈的新指導標準的調整是符合業內健康管理需求的但考慮國情等個方面因素,該新標準調整是否符合在國內落地與推行應由國家衛健委來判定

冷秀玉表示實際上,不能簡單機械化地理解高血壓診斷標準,在醫生臨牀執業是會根據各病人不同的臨牀狀況進行符合現實實踐性的診斷。例如,有些基線血壓比較低的患者當血壓升高到130/80mmHg已經出現了頭痛的高血壓反應,而有些既往血壓長期升高的患者若短期將血壓過快地降到130/80mmHg又可能出現頭暈乏力的低血壓表現。

她認爲,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只是一條指導保底的基準線也可以理解爲類似於考試的及格分數線無論是醫生或是病人都不會僅滿足於及格都希望健康狀態標準達到最佳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的意義在於指導基層保健醫生或患者來較科學準確的檢測與判斷血壓情況。因此,公衆看到相關標準線調整也不無需度擔心,因爲每個個體的都有自己最合適的血壓標準並非一定要生搬硬套機械性對照指南標準線此外每個個體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血壓適應水平專業的心血管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作更爲科學精細的管理

早在1999年,我國就發佈了第一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並於2005年、2010年和2018年進行更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血壓診斷評估、分類分層、預防干預、治療管理指南。20多年來,《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在臨牀一線得到廣泛應用,並在我國高血壓和慢病管理、基層指南撰寫、臨牀路徑實施、醫保政策制訂等多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據第一財經報道,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所長、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繼光教授表示130/80mmHg的診斷標準是2017年美國提出的,但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跟進美國,修改本國的高血壓診斷標準,而美國也極有可能將這一診斷標準重新修改,上調至原來的140/90mmHg。

此外即使是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臟病學會等聯合制定、發佈新版高血壓指南,也只是推薦130~139/80~89mmHg的非高危者通過生活方式進行干預,並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目前除美國,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多國仍維持140/90mmHg的高血壓定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