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全國首個平價海上風電項目併網發電,海上風電有望進入平價上網新階段。

11月16日,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日前,中廣核汕尾甲子一5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下稱“甲子一項目”)順利實現全場78颱風機併網發電。這標誌着國內首個平價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併網發電。

在“雙碳”目標和能源供應相對緊缺的背景下,甲子一項目併網發電的意義在於,爲平價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提供了“樣本”,有利於海上風電這種可再生清潔能源的規模化發展。

上述項目是廣東海上風電的縮影。廣東省年初發布的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全省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約1700萬千瓦。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測算,這相當於一座三峽水電站2/3的裝機容量,所需鋼材近490萬噸,相當於45座國家體育場(鳥巢)的鋼材總需求量。

除廣東外,“十四五”時期,全國重點建設海上風電基地的還有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省份。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廣核獨家獲悉,甲子一項目總投資共71.88億元。有觀點認爲,發展海上風電等可再生清潔能源,有利於推動“雙碳”目標順利實現,對經濟發展也起到拉動作用。

製造業大省廣東發力海上風電

甲子一項目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域,是國內首個海上開工、首個全容量併網發電的平價海上風電項目,離岸距離爲25km,水深30~35m,配套建設1座220千伏海上升壓站,同時配套建設中廣核後湖、甲子一、甲子二等3個項目共用的500千伏陸上升壓站,是國內送出電壓等級最高的海上風電項目。

中廣核方面稱,在海上風電平價上網的政策背景下,項目建設面臨國內新冠疫情多發、粵東海域地質複雜、施工窗口期少、施工難度大等多重挑戰。但自2021年10月開工到建成投產,該項目僅用時1年。

“隨着甲子一項目的全容量投運,中廣核國內新能源在運裝機總容量正式突破3000萬千瓦。”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武說。截至目前,中廣核國內海上風電資源儲備超2300萬千瓦,已建成項目285.8萬千瓦,在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山東等主要沿海省份皆有海上風電基地佈局。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說,作爲全國製造業大省,廣東擁有強大的設備製造能力,風電設備製造水平在全國排名居前。這是廣東發展海上風電的優勢之一。同時,廣東港口資源豐富,有利於進出口風機設備。

風電的產業鏈長、覆蓋廣,涉及裝備製造、鋼材、電器、儲能以及運維等產業。在裝備製造方面,以廣東陽江爲例,據陽江市官方信息,截至2022年3月,已有27家風電裝備製造企業、共計30個風電項目落戶陽江,項目總投資達到411億元,年產值達到834億元。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告訴第一財經,廣東統籌規劃建設沿海經濟帶,把海洋資源優勢與產業轉型升級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沿海經濟的先行發展帶動近海內陸和整體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以海上風電產業鏈中的鋼材爲例,據時任廣東省發改委主任葛長偉2018年介紹,一臺5500千瓦的海上風力發電機要消耗1600噸鋼材,一臺7000千瓦的風機要消耗2000噸鋼材。

按此計算,“十四五”時期,廣東省新增1700萬千瓦海上風電,所需消耗的鋼材至少490萬噸。作爲比對,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投入使用的“鳥巢”,一共消耗了11萬噸鋼材,但陽江這些海上風電所消耗的鋼材至少相當於45座“鳥巢”。

而按海上風電鋼材價格1萬元/噸計算,1700萬千瓦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帶動鋼材產值約490億元。

除經濟外,上馬海上風電有利於廣東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供給。廣東的能源結構以煤、油等化石能源爲主,且煤油依賴進口。而廣東所消耗的部分電力,來自西南地區的“西電東送”。在“雙碳”目標等宏觀背景下,廣東面臨着巨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廣東爲此多次提出,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等清潔能源以緩解當地能源緊張,同時調節能源結構。

據中廣核介紹,甲子一項目投產後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約15億千瓦時,可等效減少標煤消耗約4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20萬噸,相當於植樹造林約3400公頃。

央企成主力:“這是一項硬指標”

甲子一項目所在的汕尾市,屬於廣東粵東地區,這裏是中國海上風電的重點基地之一。

國家發改委今年6月發佈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在東部沿海地區積極推進海上風電集羣化開發,推動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北部灣等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開發建設,推進一批百萬千瓦級的重點項目集中連片開發。

這意味着,中國海上風電已經按下“快進鍵”。“按照2030年海上風電貢獻沿海省份15%的電力需求估算,2030年國內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將超過200吉瓦(1吉瓦等於100萬千瓦),而截至2020年底國內海上風電累計裝機約11吉瓦,海上風電有望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平安證券在此前的一份研報中稱,當海上風電進入平價時代,成本較高這一制約其發展的核心問題得以化解,海上風電在中國能源體系中的地位有望抬升。

2022年被認爲是海上風電步入平價上網的元年。2020年1月,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自2020年起,新增海上風電項目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範圍,海上風電由國家補貼調整爲地方政府補貼;按規定完成核準(備案)並於2021年12月31日前全部機組完成併網的存量海上風力發電項目,按相應價格政策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範圍。

“國補”退潮,“地補”跟上。目前,廣東、山東、浙江等省份已相繼出臺海上風電省級補貼支持政策,這對於提振海上風電市場、推動海上風電向全面平價過渡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在個別地方的個別項目可以實現平價上網。”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但海上風電要向全面平價過渡,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

海上風電造價正在不斷下降。根據近期的招標數據,海上風電造價已從2021年的2萬元/千瓦附近,回落至1.4萬元/千瓦左右。業界普遍認爲,“十四五”期間,預計近海風電投資仍有1000~2000元/千瓦的降本空間,對於風電製造企業來說,爲抵消補貼退坡,降本增效將成爲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能源央企是海上風電運營商的主力。除中廣核外,其他的央企還有國家能投、中國華能、中國華電、國家電投、中國大唐、三峽集團、華潤電力國投電力等。國資委此前印發的《關於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央企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要達到50%。

“這是一項硬指標。”上述一家央企的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