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晨光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和措施,提出了一系列的粵港澳金融合作創新發展規劃和思路,以及破解大灣區融合發展難題的務實舉措。大灣區藉助這些優惠政策,推動金融互聯互通,提升綜合服務水平,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變化以及發展基因特色金融等方面率先探索。”1117日,中國國債協會會長、財政部金融司原司長孫曉霞在第十三屆財新峯會(大灣區場)上表示。

在孫曉霞看來,大灣區金融創新方興未艾,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互聯互通機制推新,包括“深港通”“債券通”“理財通”機制不斷推進,交易規模不斷擴大。孫曉霞指出,跨境理財通是首個專門爲個人投資者設立的金融互聯互通機制,落地一年以來一直保持着較高的市場熱度,試點業務的廣度和深度得到了進一步拓展,一年來,已有28家試點內地銀行開展這項業務,共有3.56萬名大灣區居民參與,涉及資金14.56億元。

第二個方面,民生服務煥新。大灣區率先開展居民跨境開戶、支付、繳費、購房、保險等金融服務業務。

第三個方面,貿易投融資便利化措施出新。受益於便利化措施,人民幣在跨境貿易投資中的使用規模不斷上升,持續成爲大灣區第一大結算貨幣。

第四個方面,特色金融創新。綠色金融、金融科技和跨境金融等特色金融創新不斷邁上新臺階,數據顯示,整個大灣區的綠色債券市場都快速增長,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69%

孫曉霞指出,在金融科技方面,大灣區連續兩年位列中國金融科技燃指數區域排名第一。在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的“金融科技中心”專項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分別躋身第6、第8、第12名。

取得了成績的同時,孫曉霞認爲,大灣區金融創新發展仍面臨一定的挑戰。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多元格局下,大灣區金融創新仍有較大的潛在發展空間,但是仍面臨一些現實制約和挑戰。

孫曉霞指出,第一,大灣區內部金融發展有待進一步平衡,大灣區內城市間金融發展仍不均衡,梯隊化差距顯著。第二,灣區內部協同有待進一步深化。從機制體制上看,內部協同創新面臨着比較突出的制度與理念、規則與政策的差異難題,從市場層面看,造成協同創新中的利益衝突和資源浪費。第三,金融創新支持實體經濟有待進步加強。當前,金融創新與實體經濟發展對接不足,支持創新創業的金融市場融資機制還不完善,創新創業企業板塊在證券市場上市融資的當比偏低。

孫曉霞也給大灣區未來的金融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她認爲,第一,繼續推動大灣區金融加深融合。在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的同時,要繼續深化規則機制的“軟聯通”,推動大灣區金融融合向“制度相容、理念相通、監管相助”的2.0時代邁進。

“面對不同的制度規則體系,需從全局層面對金融合作進行統籌規劃,提出相關協調推進和組織保障機制,加強三地法律體系和金融政策體系的協同,要進一步提升大灣區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水平,優化機構協同、市場對接和產品互認的機制。”她認爲,要加強金融監管領域的合作與協調,促進監管規則、標準趨同。積極探索融合發展的新領域,在融合發展中充分發揮三地獨特優勢,實現灣區內金融產業的可持續、均衡和安全發展。

第二,持續提升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金融創新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爲本源,不斷增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把更多金融資源和創新產品合理配置到大灣區建設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多樣化金融需求。

孫曉霞指出,要切實防範風險,既要注意防止金融資源過度集中,形成“虹吸效應”,造成區域發展不平衡,也要注意防止金融過度膨脹、虛假繁榮、脫實向虛。隨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跨境金融要素加速流動,需要加強大灣區金融監管合作構建與金融創新相適應的風險防控體系。

第三,孫曉霞表示,大力推動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發展。綠色金融方面,要進一步暢通境內外互融互通和協作運行機制,積極推進制定統一的綠色金融分類標準,促進大灣區的內地綠色企業、綠色項目融資需求與港澳金融資源有效對接,完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更好發揮綠色債券等債務工具的資金渠道作用。

金融科技方面,孫曉霞認爲,未來發展要要聚集民生、普惠、綠色和人民幣國際化等核心,結合市場變化以及政策導向,將廣州、深圳的科技產業與港澳的傳統金融業進行對接,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科技,促進金融業的創新變革及數字化轉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