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臺的《細則》主要涵蓋公立醫院等醫療衛生機構,避免了醫院的轉化在“灰色地帶”遊走,將會極大地釋放公立醫院的創新動力,釋放科技人員在生物醫藥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生產力。

11月17日,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上海市促進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操作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細則》),以進一步促進上海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推動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生物醫藥是上海“十四五”重點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2021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7617.14億元,同期上海生物醫藥領域技術交易額從2019年137億元增至516億元。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6166億元。

上海擁有豐富的醫療衛生資源,截至2021年,上海擁有三級醫院56家,二級醫療機構123家,衛生技術人員總數23.96萬人,總診療規模達2.72億人次。

然而,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具有明顯的行業特殊性和複雜性,制度體系建設與轉化服務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細則》的出臺進一步強調成果轉化的主體責任,建立科技成果管理、使用、處置的程序與規則等。

極大地釋放公立醫院創新動力

最新出臺的《細則》明確了成果處置路徑,一般情況下醫療衛生機構可自主決定採用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不需報上級主管部門和市財政局審批或者備案;在確定價格方面,提出醫療衛生機構應當通過協議定價、在技術交易市場掛牌交易、拍賣等方式確定價格;收益分配涵蓋科技成果完成人、技術轉移部門保障以及服務人員激勵與培養等,結合醫療衛生機構實際,細化淨收入計算方式,保障單位權益。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最新出臺的細則從制度上打破對公立醫院的限制,讓醫生和醫院的科研人員可以放心地去轉化,爲醫院的科研成果轉化保駕護航。”

朱同玉指出,過去的科研成果轉化政策主要針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並沒有針對公立醫院的明確規定。此次上海出臺的《細則》主要涵蓋公立醫院等醫療衛生機構,避免了醫院的轉化在“灰色地帶”遊走,將會極大地釋放公立醫院的創新動力,釋放科技人員在生物醫藥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生產力。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公立醫院是“專利生產大戶”,以上海某大學爲例,附屬醫院與大學本部的專利相當。“如果這些專利都能發揮潛力,將能夠造福於更多人。”朱同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細則》特別強調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的服務人員。在第十條“收益分配”中寫道:“醫療衛生機構可從職務科技成果轉讓、許可淨收入中提取不低於10%的比例,用於保障技術轉移部門運行,推動專業化發展,其中可提取不低於3%的比例,用於醫療衛生機構內部轉化服務專職人員獎勵和人才培養。”

對此,朱同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細則》鼓勵體現科技創新服務人員的勞動價值應當得到體現,過去醫院在科技成果轉移方面人才隊伍的建設比較薄弱,現在有了政策的保障後,可以激勵更多人從事成果轉移方面的服務工作。”

此外,《細則》還提出“鼓勵醫療機構聘請具有創新創業或投資經歷的企業家、投資人、科技人才和其他符合條件的人員兼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並獲得相應報酬。”

中國醫學創新聯盟執行祕書長張寧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海此次的政策非常紮實接地氣,把醫療機構內部建立成果轉化機構以及利益分配機制,以及外部運用市場化力量的方向和機制都進行了明確,會很好地激發內外部團隊的協調轉化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是一部實操性非常強的指導性文件。”

政策已經有了,未來醫院如何落實《細則》?朱同玉對此提出建議:“首先是相關機構的主管部門和相關行政管理部門要去理解、喫透政策,並且讓醫生和科研人員都知道政策,提升認知;第二是要建立起相關的科技成果轉化的隊伍以及一套完善的操作流程,形成一個制度。”

朱同玉還表示,《細則》的落實將會對國家的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形成正面促進作用。“比如說專利的評估體系,要從轉化的實際價值上進行評價,而不是僅僅看專利的數量。”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醫院創新排名應更注重專利轉化

《細則》的出臺也提振了一線臨牀醫生和科研人員的信心。上海某大型三甲醫院一名致力於科研轉化的知名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個政策的出臺對於科研人員和醫生是一個好事情,它的意義一是免責、二是激勵。現在醫院的轉化仍是基於傳統的理念,大家有所顧慮,比如是否會導致公有資產的流失,會不會影響醫生的本職工作等等,現在在政策和法律的框架下,變得’事出有名’,並且規定了明確的尺度,可以通過多方力量激活科研轉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明確科研成果轉化對於人才的晉升以及評估是有好處的。”

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胡鴻毅在2022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召開前夕的發佈上表示:“上海歷來高度重視醫學科技創新工作以及醫學前沿創新人才的培養,並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

胡鴻毅援引統計數據稱,2021年上海三級醫院獲授權專利2536項、成果轉化數量增長至311項,發明專利在成果轉化中的佔比超過一半,其中專利轉讓金額超過千萬的有19項,最高的一項達到2.19億元。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看來,中國醫院的綜合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是長期以來衡量醫院發展的重點關注指標。在葛均波的倡導下,7月29日,全國首份三甲醫院創新排行榜——《中國醫院創新轉化排行榜》揭曉,首次以關注創新轉化爲主要衡量指標,鼓勵醫院做出更多有利於患者的創新成果。該榜單被視爲醫院創新的“琅琊榜”,有望成爲中國醫院未來創新轉化的風向標。

根據《中國醫院創新轉化排行榜》,上海交大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位居專利轉化量排名的第一、第二位,專利轉化數量分別爲91項和70項。例如,上海九院簽署了一項價值達1.2億的“脂肪幹細胞及其衍生物在皮膚治療領域的臨牀應用和產業化”科技成果轉化協議。

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所有醫院排名的維度指標中,專利轉化是我們最爲看重的,專利必須轉化纔有價值,能夠爲人類幸福服務,促進科學發展。醫院排名應該把專利轉化作爲出發點。”

不過他同時強調,一些醫院申報了很多專利,有的一年專利申請甚至達到了上千項,但很多最後成爲“沉睡專利”,沒有轉化,更沒有讓患者實際收益,醫院還需要爲維護這些專利支付一定的費用,造成了資源浪費。

上海出臺的最新《細則》還闡述了作價投資方式的國資管理要求,建設性地提出了專利盤點,喚醒“沉睡專利”。

科技成果轉化是加強科技創新和衛生健康事業緊密結合發展的重要內容。2021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所獲收益主要用於對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

此前,上海已經出臺了《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關於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見》等法規文件,均強調了擴大醫療衛生機構在成果處置等方面的自主權。《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21-2023)》,重點強化了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轉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