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第16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主題爲“教育保護明天”。其前身“世界糖尿病日”的設立可以追溯到1991年,宗旨是引起全球對糖尿病的警覺。

目前,中國已經成爲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2020年公佈的第六次針對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總人數約爲1.298億。

另外,約5億人處在糖尿病前期,這意味着每3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處於糖尿病前期。他們距離糖尿病只差幾杯奶茶、幾頓大餐——這些年輕人最愛的飲食,是2型糖尿病年輕化的主要原因。

在與年輕的糖尿病患者交流中,記者瞭解到,像小吳這樣的00後“糖友”確診1型糖尿病後,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心理掙扎,從“喫東西嚼到味道後就吐掉”,最終學會與胰島素達成終生和解。

在ICU認識糖尿病

在複查中目睹併發症的險惡

2017年,14歲的小吳在重症監護室醒來,醫生告訴他再晚來半小時人可能就沒了;幾年後,27歲的邱先生也從主治醫生口中聽到類似的話。

將他們推向死亡邊緣的不是意外事故,而是糖尿病。這種以高血糖爲特徵的代謝性疾病常被誤解爲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因此當其襲擊年輕人時,不僅異常兇險,而且常常被誤診。

小吳最初被發現昏迷時,家人送他去縣醫院檢查,診斷結果是營養不良;打了一天點滴並未起效後,他又被拉到市醫院接受緊急搶救。在那裏,小吳的父母被告知兒子是典型的1型糖尿病(又稱青少年型糖尿病),昏迷源於酮症酸中毒。

一家人事後回想時,發現一切都有徵兆。在發病前幾個月,小吳特別容易口渴,幾乎每天都要喫西瓜,喝可樂和奶茶。這些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臨牀症狀“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但因爲“年輕人不會得糖尿病”的觀念,而忽視了這些症狀。

這一刻板印象,讓青少年對患糖尿病有着比成年患者更深的病恥感和孤獨感。小吳記得自己剛確診不久時很饞嘴,又怕血糖升高,就把自己喜歡喫的東西放在嘴裏幹嚼,嚐到味道了就立刻吐掉,時間久了心裏非常鬱悶。“和朋友玩感覺自己是異類,活着都好沒意思,大好時光啥都幹不了。”

邱先生是2型糖尿病患者,27歲確診時,也有酮症酸中毒症狀。儘管知道“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但他也沒料到“頓頓喫撐”的代價來得那麼快。像小吳一樣,邱先生確診後的第一感覺是“完全接受不了”,因爲他清楚地知道糖尿病併發症有多險惡。

資料顯示,酮症酸中毒屬於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的一種,慢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性胃輕癱、腎病、眼病、心臟病、骨質疏鬆、腸病、皮膚病等等。

過去5年,小吳每年至少到醫院複查一次,對於糖尿病併發症的恐懼感也與日俱增——很多“糖友”在幾年前認識時,還都四肢健全,但複查再遇到時,他們已因爲併發症發作而摘掉眼球,甚至截肢。

ICU病房資料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肥胖是2型糖尿病主因

年輕患者越來越多

11月15日,原解放軍空軍總醫院(糖尿病研究中心)內分泌科主任袁羣教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1、2型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不完全相同,但問題都出在胰島素——這個人體內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上。

袁羣介紹說,1型糖尿病是絕對缺乏胰島素。發病主要是由自身免疫缺陷、遺傳因素、病毒感染等因素造成的胰島β細胞功能完全受損、胰島素分泌缺失。患者可見於任何年齡段,但多見於青少年,其中女孩居多。

2型糖尿病,則是胰島素無法正常發揮作用。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於靶細胞上的胰島素受體減少,導致胰島素不能正常降糖,又稱胰島素抵抗,有時也伴有胰島素分泌不足。該類患者的發病原因中,遺傳因素佔比不到20%,肥胖纔是主要原因。因此,越來越多放縱口舌之慾的年輕人開始確診糖尿病。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成人患病率已經達到11.2%,患病人數超過1.298億;30歲至39歲人羣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達6.3%;另有數據顯示,患病人羣中,2型糖尿病患者數量接近90%,1型糖尿病約佔5%。中國還有35.2%、即約5億人的血糖正處在糖尿病前期。

(記者注:正常人的空腹血糖爲3.9 mmol/L~6.1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值≤7.8mmol/L;糖尿病診斷標準爲空腹血糖≥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潛在糖尿病患者”是指糖前期患者,血糖值處於兩種標準之間。)

袁羣提醒,糖尿病雖然發病緩慢但還是有跡可循。例如,在血糖這一指標之外,血液中的胰島素水平是監測人體處於糖尿病前期、甚至“糖尿病前前期”的另一重要指標,但在現行體檢流程下常被忽視。

另外,目前國內體檢需要空腹進行,測量的血糖均爲空腹血糖,而非餐後2小時血糖,但實際上這兩個血糖值中任意一個超標,都能確診糖尿病,而中國糖尿病患者多以餐後血糖升高爲主。這意味着很多潛在的糖尿病患者錯過治療的第一時間。

因此,袁羣建議六類人每年都要檢測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分別是:40歲以上人羣,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羣,體重和腰圍超標人士,血壓或血脂高人士,有過妊娠糖尿病的,以靜坐爲主要生活方式的人羣。

糖尿病患者有“逆轉”可能

但要滿足4個條件

截至目前,一般認爲糖尿病仍是一種終身性疾病,無法根治,但袁羣認爲“不死的癌症”這一描述太過悲觀,因爲如果糖尿病前期患者採取有效措施,可以延緩發病時間,甚至終身不得病;已經確診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控制得當,可以延遲併發症的發病時間,甚至終身遠離併發症。

這種情形有一個充滿希望的名字“糖尿病逆轉”,其在臨牀上的判斷標準是在停用降糖藥或單純生活方式干預至少3個月後,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

作爲2型糖尿病患者,邱先生經歷過從酮症酸四個加號到血糖指標正常的柳暗花明。接受記者採訪前,他剛喫完一份米線和幾塊小蛋糕,並驕傲地表示自己“已經一年時間沒有用過胰島素,也沒有用過降糖藥”。

邱先生把這種成功歸於對於糖尿病的恐懼和性格里的“倔”。他出院後,通過動態血糖儀和胰島素注射液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控糖計劃,訓練計劃同步進行,目前體重已經由兩年前的240斤減到175斤,餐二血糖維持在5~6 mmol/L,最高不會超過7 mmol/L。

不過,除去意志力等因素,並非所有人都能像邱先生一般“逆轉”糖尿病。袁羣表示,糖尿病患者能否成功“逆轉”,與患者年齡並無直接關係,而是取決於4個條件,分別是病程小於5年、空腹C肽大於1.1、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GADA(穀氨酸脫羧酶抗體)陰性。而1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C肽已經低於0.3,所以沒有“逆轉”可能,一般需要終生注射胰島素,更需要同伴教育。

對於成功“逆轉”糖尿病的人羣,袁羣也提醒不可掉以輕心,尤其是肥胖人羣減肥成功後要警惕體重反彈。他表示,各國糖尿病的整體控制效果除了與經濟水平有關,也與教育水平、民族文化習慣有關。例如有些國家的飲食文化更講究飲食的營養搭配,居民會在廚房裏備有食品秤、量杯等工具以精準控制鹽、糖的攝入,對健康管理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國產胰島素集採完成率低

市場接受度仍待提高

未來,隨着國內糖尿病年輕化趨勢和發病率上升,降糖藥市場日益廣闊。

其中,胰島素仍在降糖藥中佔據半壁江山,且已經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市場競爭格局。跨國藥企諾和諾德、禮來製藥、賽諾菲等佔據約七成國內市場;甘李藥業(SH603087,股價37.62元,市值211億元)、通化東寶(SH600867,股價9.17元,市值183億元)、聯邦制藥(HK03933,股價4.04港元,市值73億港元)是國內三大胰島素龍頭企業,持續推動胰島素的國產替代。

不過,這一過程並非完全順暢。2021年底,國內完成第六批胰島素專項國家集採。今年11月8日,湖南醫保局的通知公告顯示,合肥億帆生物製藥有限公司、甘李藥業、合肥天麥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海正藥業相關的胰島素產品約定採購量完成率不足20%(部分產品完成率不到10%),採購進度嚴重滯後。

對於市場適應期,袁羣認爲與國內企業市場推廣、產品質量仍待提高有關。袁羣表示,上世紀90年代,國外胰島素廠商進入中國市場,對醫生和病人的教育長達30年,很大程度上引領了患者用藥習慣。由於許多國產胰島素注射液與外資品牌的胰島素注射筆並不適配,很多患者不願意將原本使用的進口胰島素注射液更換爲國產產品;而之前使用過國產胰島素注射液的患者,有的反映稱國產胰島素筆用起來“晃晃悠悠”,注射劑量不準;有的反映稱筆容易壞,到醫院更換了幾次後又用回了進口的胰島素注射液和注射筆。

“作爲中國醫生,我當然希望國產胰島素能逐漸替代進口胰島素,但企業可能還需要在醫生、患者教育以及產品研發(包括胰島素筆)等方面多下功夫。”袁羣說。

此外,達格列淨、磷酸西格列汀、瑞格列奈、利格列汀、度拉糖肽、依帕司他、二甲雙胍等非胰島素藥物也在醫院端暢銷榜上常年有名,一些創新機制的藥物引發產業界研發熱潮。但袁羣認爲:“沒有最好的藥,只有最合適的藥”,作爲患者不應盲從而是遵從醫囑。作爲醫生則應在搞清病人病理和藥物機制的基礎上,爲每位患者推薦他們合適的藥物。

記者|林姿辰

編輯|鵬 文多 杜波 蓋源源

相關文章